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唐海林研究员等对6例乳腺癌伴发肝或脑转移的肿瘤组织进行单细胞RNA测序,结合GEO数据库内相应的转录组数据和临床信息,揭示转移肿瘤异质性及免疫抑制微环境,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Transwell等实验进行验证,为乳腺癌肝、脑转移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结果发表于2023年2月的《Advanced Science》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Zou Y, et al. Adv Sci (Weinh). 2023 Feb;10(5):e2203699. doi: 10.1002/advs.202203699. Epub 2022 Dec 18.】
20%-30%的乳腺癌患者在确诊后两年内,常发生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其中肝或脑转移的进展率极高,预后差。当前,靶向免疫检查点已是各种转移性实体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但乳腺癌肝和脑转移的肿瘤特征及免疫微环境尚未系统研究。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唐海林研究员等对6例乳腺癌伴发肝或脑转移的肿瘤组织进行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结合GEO数据库内相应的转录组数据和临床信息,揭示转移肿瘤异质性及免疫抑制微环境,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Transwell等实验进行验证,为乳腺癌肝、脑转移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结果发表于2023年2月的《Advanced Science》在线。
作者首先根据scRNA-seq数据绘制乳腺癌肝、脑转移的单细胞图谱,并确定肿瘤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T细胞、B细胞和髓细胞等组成成分。随后,作者对肿瘤细胞进一步聚类分析,发现肿瘤细胞在拷贝数变异(CNV)、基因转录、克隆进化和亚群聚类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异质性,并明确与肿瘤进展相关通路及靶向免疫检查点治疗的潜在靶点。
最后,作者对乳腺癌肝、脑转移灶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进一步聚类分析,发现其具有显著的免疫抑制细胞重编程的特征,包括FOXP3+调节性T细胞、LAMP3+耐受性树突状细胞、CCL18+M2样巨噬细胞、RGS5+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和LGALS1+小胶质细胞等。结合微环境的基质细胞分析,发现PD-1和PD-L1/2在CD8+T细胞、肿瘤细胞、免疫细胞和基质细胞中基本不表达。此外,免疫检查点分子LAG3-LGALS3与TIGIT-NECTIN2的相互影响在CD8+T细胞的免疫逃逸中起主要作用。
该研究确定乳腺癌肝、脑转移灶的肿瘤异质性和免疫抑制微环境,并简要分析免疫检查点治疗抵抗的相关机制,为乳腺癌肝、脑转移制定精准的免疫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