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5日发布 | 390阅读

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如何分型?

刘锐

东部战区总医院

达人收藏、周刊收录2项荣誉

根据出血转化的影像学分型标准有美国国立神经病与卒中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ease and Stroke, NINDS)分型、欧洲急性缺血性卒中协作研究(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 ECASS)分型和Heidelberg出血分型等。


NINDS分型


将出血转化分为两种类型:


(1) 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是指急性梗塞灶内点状或边界模糊的低密度/高密度病灶;


(2) 脑实质出血(parenchymal hemorrhage,PH),是指典型的边界清除的高密度病灶,伴或不伴脑水肿或占位效应。


ECASS分型


在NINDS分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更详细的划分:


HI分为HI1型(沿梗死灶边缘的小点状出血);


HI2型(梗死灶内的点状或多个融合的点状出血);


PH分为PH1(不超过梗死灶30%的片状出血,可伴轻度占位效应);


PH2型(超过梗死体积30%的并有明显占位效应的出血)。


Heidelberg分型


(1)梗死脑组织的出血,包括ECASS分型中的HI1、HI2和PH1;


(2)梗死组织内外的脑实质内出血,即ECASS分型的PH2型;


(3)梗死组织远隔部位的脑实质内出血或颅内脑实质外出血,包括四种类型,即3a型:梗死组织远隔部位的脑实质血肿,3b型:脑室内出血,3c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3d型:硬膜下出血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作者



未命名码.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脑血管”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