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2日发布 | 265阅读

【中国声音】轻型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结局疗效分析

王拥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
脑医汇,由外而内,融“汇”贯通

原创首发于【神内资讯】微信公众号







为了描述轻型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短期、中期和长期结局,并探讨溶栓与临床结局疗效之间的关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王拥军教授团队在中科院一区杂志CNS Neuroscience and Therapeutics以论著形式发表了题为《轻度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结局疗效》(Outcomes in minor stroke patients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的研究论文。结果发现,静脉注射t-PA在4.5小时内对轻度卒中患者可能是安全有效的。


[Duan C, Xiong Y, Gu HQ, Wang S, Yang KX, Hao M, Zhao X, Meng X, Wang Y. Outcomes in minor stroke patients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CNS Neurosci Ther. 2023 Mar 21. doi: 10.1111/cns.14164.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6942504.]







1

研究背景

以往研究发现,入院时超过50%的卒中患者表现为轻度卒中,这些患者中超过30%的患者在出院时无法独立行走,并且在90天时出现残疾。最新指南建议在4.5小时内对轻度致残性卒中静脉注射阿替普酶,然而轻微致残性卒中的临床评估的主观性和潜在的出血风险会导致临床实践的差异。一项针对溶栓治疗的荟萃分析显示,静脉注射阿替普酶对 NIHSS 评分为0-4分的轻度卒中患者有益。然而,rt-PA治疗轻型缺血性卒中的试验评估了阿替普酶治疗非致残性轻型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NIHSS ≤ 5),并提示阿替普酶在90天的良好功能结局方面并不优于阿司匹林。因此,所有轻微卒中患者对溶栓的需求并不一致,同时缺乏关于溶栓与亚洲人群轻度卒中患者中长期功能结局之间关联的数据。


2

研究方法

2015年8月到2018年3月,第三次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CNSR-III)的研究者们从22个省的201家医院招募急性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15166例。纳入标准为(1)NIHSS≤5的轻微缺血性卒中;(2)症状发作后4.5小时内出现卒中症状,或在最后一次看到良好状态后4.5小时内苏醒。根据是否在4.5小时的时间窗内静脉注射t-PA(0.9 mg / kg至最大剂量为90 mg,以10%作为初始推注,其余超过1小时静脉输注),将患者分为静脉注射t-PA组和非静脉注射 t-PA组。研究的主要结局是3个月时 mRS评分0-1分,次要结局包括出院时、6个月和1年的mRS评分0-1分。安全性结局包括全因死亡、颅内出血(由24-36小时脑成像检测)、和临床恶化(由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定义,NIHSS 增加4分及以上,或脑成像显示出血导致的死亡)。


3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905例轻型卒中患者(图1)。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3(55-70)岁,其中573人(30.1%)为女性。静脉注射t-PA组和非静脉注射t-PA组  的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分布相似(静脉注射t-PA组为23.5%,非静脉注射t-PA组为22.2%,P=0.34)。接受静脉注射 t-PA 治疗的患者更常接受急诊医疗服务、收缩压较高、并且有较少的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而且他们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和降血脂药物的比例较低,在卒中病房接受治疗的患者比例较高。


图1


在调整潜在的变量后,静脉注射t-PA与出院时NIHSS的改善有关(调整比值比[aOR],2.26;95%置信区间[CI],1.73-2.96;P < 0.001,表1);通过使用倾向评分方法分析,表明静脉注射 t-PA与NIHSS改善的仍存在关联(OR,1.87;95%CI,1.40-2.51;P < 0.001,表1);此外,静脉注射 t-PA是3个月、6个月和1年 mRS 评分0-1强大的独立预测因子(aOR, 1.46; 95% CI, 1.03–2.06; P = 0.03; aOR, 1.65; 95% CI, 1.17–2.33; P = 0.004; aOR, 1.51; 95% CI, 1.07–2.13; P = 0.02,表2)。

表1


表2


王拥军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国家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研究所所长。中国卒中学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杂志主编,《中国卒中杂志》主编。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脑血管病领域首席专家,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非传染性慢病领域首席专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北京十大疾病科技攻关脑血管病领域首席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津贴。入选北京学者培养计划(2015)。荣获北京市优秀回国科技人才,国家万人计划优秀人才。所领导的天坛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团队荣获2013年国家首批重点领域优秀创新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成果一等奖。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150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900分。其中发表于《NEJM》的文章被评为2013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同时被评为国际医学领域重大进展之一,神经科领域全球十大进展之一。氯吡格雷药物基因组研究发表于2016年《JAMA》杂志上,入选2016年度国际脑血管病研究的5大进展。

扫描二维码或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原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神内资讯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