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四高”特征成为了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脑卒中患者当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0%,而其中30%左右的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狭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直以来,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被认为是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金标准,而随着微创化技术的发展,尤其是CREST试验结果的报道,确定了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也同样可以作为颈动脉狭窄的一线治疗方案。近些年,随着CAS手术流程的改进、术者操作水平的提升及更加精准的适应症的把握,手术经验丰富的中心能够有效降低CAS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随着CAS治疗器械的革新,尤其是脑保护装置的出现与改进,进一步减少了CAS术后的并发症。PROTECT研究指出对CEA高危患者使用远端保护装置后行CAS,仅1.4%的患者出现小卒中,0.5%的患者出现严重卒中或死亡。
雅培作为一直深耕于颈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市场领导者,其丰富的颈动脉产品一直受到市场的热议与认可。借由雅培保护伞Nav6上市十周年的契机,我们邀请到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韩建峰教授一起来谈谈对于雅培Nav6保护伞的使用心得及治疗建议。
采访对象:韩建峰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韩教授您好,您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保护伞的发展历史吗?
韩建峰教授:我们颈动脉支架手术整个的历史大概有40年左右,在颈动脉支架开始做之初是没有用保护装置的,当时我们在做颈动脉支架的时候,就发现有些病人在术后或者术中会出现缺血性的事件。实际上在颈动脉支架术之前,我们已经开始做了很多年的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从动脉内膜切除下来的这些标本当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的血栓斑块,所以很多的术者在做颈动脉支架后就推测我们术中术后发生这些缺血事件是因为有些斑块或者栓子脱落,造成了远端的栓塞,从而引起缺血性的事件。
所以有些专家就想到有没有一种装置能够预防我们术中的这种栓塞事件,所以保护装置就应运而生了。那么实际上这种保护装置有方方面面的形态,最开始是用球囊进行保护,也就是说我们最开始是在我们狭窄的远端打起一个球囊,在做支架的时候把球囊打开,等到支架或者是近端的球囊扩张以后,再把远端的球囊收下来。
但是我们就会发现,因为有一些球囊只是阻断了血流,并不是能够避免栓子向远端逃逸,所以这个时候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所以有一些专家就想到我们会不会用一种伞或者是一种网状的结构把栓子兜住,等我们手术后再把它收回来,所以这就形成了我们最开始的保护伞的雏形。后来又有很多种的保护伞面世,证实了保护伞在颈动脉支架中可以减少术中的缺血性事件及栓塞性事件,其也就成为了颈动脉支架的标准应用工具。
颈动脉介入手术在您医院的开展情况是怎样的?
韩建峰教授:颈动脉支架手术在我们医院应该开展得是比较早的,我们在2000年初就开始了颈动脉支架的手术。实际上,我们医院的第一台颈动脉支架手术我也参与了,但是当时其实对这个手术不是特别了解,因为这个手术比较复杂,我们知道要先上保护伞,保护伞不能通过的时候可能还要用球囊扩张,然后再进行球囊扩张,然后再进行支架的植入,最后还要收伞,对一个神经介入的初学者来说,应该是显得非常繁琐的一个手术,但是这几年我们的手术逐渐得增加,大家也非常地熟悉,所以颈动脉支架的手术也成为我们神经介入医生培训的一个标志性的门槛。
现在颈动脉支架手术在我们医院大概一年有300多台,应该是一个常规的标志性的技术。但是我们需要做颈动脉支架手术的病人还非常得多,我们很多病人还没有到达医院进行正规的治疗,所以我也觉得未来可能颈动脉支架以及颈动脉内膜切除这样的手术会越来越普及,真正成为一种适宜性的技术。
您觉得颈动脉介入术中使用雅培Nav6保护伞的独立导丝技术带来了哪些优势呢?
韩建峰教授:雅培的Nav6这个保护伞应该是一个设计非常独特的保护装置,我们使用了有很多年了,从它上市以来,其实我们觉得它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颈动脉保护装置,它主要的优点是三个方面:
一个方面就是它的设计是独立导丝,这个非常重要,因为颈动脉支架手术是我们所有介入手术当中比较复杂的一种手术,这个复杂并不是说它难度大,是它非常要求我们的术者和我们的助手有非常好的配合。我们过去的这些保护装置,很难保证它不发生移位,因为我们知道颈动脉支架的保护装置一旦使用了以后,它是放在血管内的。如果没有独立导丝的话,导丝的移动可能会造成血管的痉挛,会造成很多问题,继而给我们的手术带来非常大的挑战。但是有了这样独立导丝的这种保护装置,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术式,我们配合的助手就不要求他非常严格的把导丝把控得非常精确。也就是说有一个成熟的术者在带一个初学者,就可以完成一个复杂的颈内动脉支架手术,所以独立导丝就显得非常重要。
而过去也有一些保护装置也提出他们的导丝也能在相对的一定的范围内移动,不会造成血管痉挛或者是保护装置的移位,但是它仍然跟我们独立导丝的这种保护装置是无法比拟的。我们可以把导丝送得相对比较高,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的患者,这样我们在术中的时候,即使导丝发生了两三个厘米的移动,保护装置都会保持不动,非常稳定,这就是我们说它最大的一个优势——独立导丝。
第二个独立导丝非常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它在通过的时候,对于一些迂曲或者狭窄非常严重的病变,我们可以先行用导丝通过,通过以后我们导丝上得比较高,用比较好的支撑再把我们的保护装置带上去,这样就实现了我们对于一些迂曲复杂病变的通过性会改善,所以这种独立导丝应该说非常有优势。
保护伞的导丝,尤其是像这种独立导丝的保护装置,实际上我们应用起来应该说更加得心应手。因为Nav6这个保护伞它标配了三种不同硬度的导丝,针对不同的病变,比如说我们病变斑块很硬,我们担心导丝通过的时候把斑块戳掉,但是它的通路又很好,这个时候我们会选择比较柔软的导丝来通过它,然后避免对斑块产生的这种骚扰,然后我们再进行保护伞的植入和后续的操作。如果有些病人它的路图非常地迂曲,尤其远端的路图非常迂曲,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就需要一个非常硬的导丝来把我们的保护装置带上去,否则太软的话装置无法到达我们理想的着陆点,所以这个时候硬的导丝就能发挥作用,当然它还有中间硬度的这种导丝。不同硬度的导丝给我们更多的选择,让术者可以更加安全地进行操作。
那么再有一个就是我们在这种保护装置的独立导丝当中,我们可以把保护装置卸下来以后,导丝仍然保留到血管内非常重要。尤其对于一些急性期开通的病人,我们知道在有些串联病变的病人中,保留导丝通路可以通过导丝架桥的作用使球囊后续跟进或者是通过导丝再继续跟进中间导管等等这样的操作。所以我觉得这种能够保留导丝的操作,实际上给我们后续串联病变的处理带来更多的便利性,这也是我们医生需要掌握的技巧。
第二个方面,Nav6保护装置的设计,它是一个同心圆的结构,也就是说我们的保护装置在释放以后,它的壁是完全贴合到血管壁上,这个时候它的壁整体贴到血管壁上对血管壁的影响是最小的。避免了像我们过去的一些保护装置,一些点贴到血管壁上或者是偏心的这种结构贴到血管壁上,对血管壁的刺激是不均匀的,会造成血管的痉挛。所以从我们目前使用的情况,Nav6保护装置血管痉挛发生的情况是最少的。
第三个方面是在于Nav6保护装置是尼龙膜的结构,所以能够很好地兜住血管内的栓子,避免了一些小血管血栓的逃逸。我们有一些保护装置,它是编织的,它在靠近保护伞的外周这些部位,它的网眼过大可能会造成一些微小的栓子的这种逃逸。
所以这三个方面应该是Nav6保护装置非常独特的特点,也是为什么我们医生喜欢选择这样的保护装置,三个优势非常明确。
今年也是雅培Nav6保护伞上市十周年,请您分享一下使用Nav6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经历吧!
韩建峰教授:Nav6我们使用了这么多年,其实有很多让我们觉得非常好的一些经历,尤其是它的一些特点,让我们通过一些突发事件了解得会更加清楚。
那么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次经历是一次我在外院会诊的一个病例,当时这个病例并不是特别的复杂,当时我们就选用了Nav6这样的一个保护装置,那么在选择之初,我也就顾虑到,因为外出手术你的助手配合可能会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用这样的保护装置,尤其在我外出会诊的时候,我是比较愿意选择的,因为有比较好的容错的空间,即使导丝把得不稳,可能也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但恰恰就是这次会诊的病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个病人是我在处理的时候保护装置已经释放到位了,因为前期都非常顺利,释放到位以后,我会去选择球囊、做冲洗球囊这些准备。因为这个搭台的医生基本上没有做过颈动脉支架的手术,虽然我叮嘱他导丝把住就行,不要去移动,但是他看到导丝交换下来以后有很多的血迹,他就拿纱布去擦拭导丝。在擦拭导丝的过程当中,因为擦拭的幅度很大,等我把这个球囊准备好以后,我就发现这个保护伞已经被他拉到了病变的远心端,也就紧挨着病变,紧挨着颈动脉狭窄这个位置,那么这个时候处理就比较难了。
如果把保护伞用回收装置再回收的话,很难再给它进行重新地释放,所以给我们带来比较大的挑战。那么这个患者就面临着如果回收保护伞,就有可能造成额外的保护伞花费。那么在我们拉下来以后,实际上我观察了血管,Nav6被他拉下来以后,血管并没有引起明显的痉挛。我在想如果我用一个已经准备好的一个球囊,通过这个球囊上去以后把它顶上去,是不是它也不会引起过分的这种痉挛,那么也可以给病人节约一个保护伞的费用,所以我就按这个思路把我们的颈动脉的球囊上上去以后,用球囊把保护伞推到了它原来应该释放的位置。我们发现通过这样的推动以后,病人没有引起血管痉挛,病人也没有不适,这个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就是说有一些补救性的极端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一个球囊顶住保护伞,依然不会给血管壁造成严重的刺激痉挛,我们就顺利地完成了手术,病人也省了一个保护伞。
那么给我的提醒也就是说这样的一个手术,第一个我们对于配合的助手还要给他交代清楚,避免再犯类似的这种事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一个意外事件,让我们了解到Nav6保护伞,实际上它对血管壁的刺激是非常有限的,然后在轻柔的这种操作之下,即使发生了保护伞的移位,也不会造成严重的血管痉挛,应该说它是个非常适合的一个利器。
请您谈一谈对雅培有哪些期望,或者说您期待的未来治疗材料更新的方向是怎样的?
韩建峰教授:其实我们说神经介入产品,雅培也是我们龙头企业,应该说给我们推出了非常多、非常适合的神经介入的产品,包括保护伞支架、球囊,还有一些锁骨下动脉以及椎开口的一些支架,我们临床使用都是非常地顺畅。但是实际上我们说神经介入产品还有很多发展的空间,比如颈内动脉支架,我们现有的支架可能不能解决所有的颈内动脉狭窄的相关问题。对于一些颈动脉狭窄的原因,病因不同,可能我们会选择的支架类型也不同,比如说有些病人是夹层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或者是夹层引起的病变,可能我们就需要一些更特殊的支架,它的直径更长,它的径向支撑力相对弱一些,型号更加小一些的这种支架,我们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支架,我们也希望未来针对不同的颈部的发病病因,研发出更多的支架。第二个我们说的保护装置,目前来说虽然Nav6已经是非常好的保护装置,但是我们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一个提升空间。首先对于远端保护来说,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保护装置到位的问题。那么目前对于一些极度迂曲的这种病变,我们还是缺乏一些适合的保护装置。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的这种新型的材料给我们一些非常好的前景,比如说我们现在的中间导管非常的柔软,我们可以通过非常迂曲的病变,那么未来的这种保护装置可能也会通过中间导管进行释放,就有可能到达过去不能到达的非常迂曲的远端。那么这样其实给现在这些保护装置配套的导管,以及其他的外鞘或者回收鞘的这种研发带来更多的一些空间。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外周的支架,比如锁骨下动脉的支架和椎开口的支架,这些支架最大的问题就是狭窄率高,支架断裂率高,那么这个原因实际上是跟支架本身的特性有关。我们现在用于这些部位的支架,都是一些金属的或者是镍钛合金的支架,它的抗疲劳性相对比较差,也比较硬,所以我们未来也要研发,在这种搏动状态下,因为我们知道锁骨下和椎开口都是跟着大动脉一块搏动的,这种部位的狭窄,它的支架材料我们要进行改进。同时我们知道现在涂层技术也应用得非常广泛,那么这些可能大大地减少再狭窄率,我们可以应用更先进的涂层技术,或者是复合的这种技术减少支架的再狭窄率,给病人提供更好的神经介入产品。
借着这个特别的机会,也想请您聊一聊对于刚刚接触CAS手术的医生,对他们有哪些建议与期许?
韩建峰教授:颈动脉支架手术是神经介入医生入门的技术或者说是个标配的技术,你能完成这个技术,也就是说你神经介入手术才刚刚开始。那么实际上颈动脉支架过去很多医生都认为已经完成了三五十台颈动脉支架手术,就认为颈动脉支架很容易,做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往往这个时间是它的一个蜜月期,往往你到了100例以上,你才真正体会到颈动脉支架暗藏的一些风险,可能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你会面对高灌注这种出血的病人;面对保护伞可能无法很轻松地回收的这种患者;或者术中发生严重的颈动脉窦反应;出现一些并发症的这种患者。所以颈动脉支架应该是一个常规手术,但是它又是极具挑战性的手术,我们所有的医生都应该积极地面对。
第二个方面,实际上颈动脉支架里面,目前神经介入医生还面临一个挑战,现在并不像过去神经介入医生的培养模式,他先是从造影、颈动脉支架开始培养的。现在很多神经介入医生是通过造影、急诊取栓开始培养的,也就是说他在开始做急诊取栓的时候,并不能熟练地掌握颈内动脉支架的这样的一个手术。在做颈动脉串联病变取栓的手术中,可能就没有办法正确地或者快速地进行颈动脉支架手术,会造成额外很多的一些并发症。
所以对于青年医生来说,每一步的培养都是必须的,我们不能绕过颈动脉支架这样一个标准的术式直接进行取栓,或者是其他更复杂的操作,这样实际上是对病人不负责任的。未来我们可能也会做相应的一些标准和要求,对我们从业医生进行规范。所以年轻医生我觉得颈动脉支架手术的培养是必经之路,也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一门技术。
韩建峰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助理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陕西神经病学分会候任主委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脑中血运重建委员会副主委
国家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指导及督察专家
中国卒中专联盟副秘书长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
陕西省医师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副主委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