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由刘德志、吴伟、殷聪国、张全斌四位教授作为主持专家,代表大会主委对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和代表表示感谢和欢迎。
洪波教授分享了提高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的手术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的重要性和可实施性,以及颅内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的新的风险评估方法。
万杰清教授从明确症状性MCA重度狭窄患者行PTAS的安全性及疗效的角度出发,讨论了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为今后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
杨卫民教授以“基底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为题分享最新的治疗措施,阐述了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的具体内容,介绍了相关并发症的处理的问题,如:边支闭塞的导丝保护和再闭塞的支架放置。
施洪超教授以“颅内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的支架选择”为题分享降低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中穿支动脉闭塞等并发症的具体内容,并分享颅内支架选择个体化的考虑。
朱其义教授介绍经桡动脉入路的现状和ICAS的治疗策略,简述了TRA的生动案例,并介绍了新设计导管和指引导管系统,TRA可能成为神经介入的主要入路方式。
第二节,由方亦斌、孙殿敬、宣井岗、张宇浩四位教授主持。
韩巨教授以“药物涂层器械在颅内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为题分享ICAS介入治疗的历程、药物球囊和药物支架的应用等具体内容,展望了未来药物涂层器械的应用发展。
张磊教授借鉴冠脉介入的发展,结合病例讲解,从新兴的术前评估OCT检查到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风险,深入地介绍了颅内狭窄器具的研究进展。
方朴教授介绍颈动脉慢性开通治疗的策略,以颈内动脉颅外段逆向开通为例,分享了颅内动脉慢闭开通策略选择的经验。
李敬伟教授以“颅内球囊导管在ICAS的应用技巧”为题,介绍了球囊在血管成形、碎栓、止血等的多种用途,对未来药物涂层技术提出新的希望。
蔡学礼教授对椎动脉狭窄的支架选择进行分析,分析了手术过程中支架应用的实例。
未来,颅内狭窄论坛将继续与广大同仁携手并进,推动颅内狭窄介入手术实践规范化发展,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
本次缺血性脑血管病沙龙邀请全国各大医院多位专家,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病例分享与讨论。
张永巍教授主持本次沙龙,对与会的专家和代表表示感谢和欢迎。
陈经教授分享了一例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病例。陈教授指出远端栓塞发病率高。为防止此类并发症发生,需要注意术前评估了解闭塞段血栓情况,同时要注意术中防栓塞。对于术中防止栓塞,陈教授介绍了双球囊技术、保护伞技术、球囊与保护伞结合、BGC保护和BASIS技术等方法,并详细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曹洁教授分享了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术中新发血栓的病例。曹教授指出该病例的主要问题为:血栓坚硬、缺乏合适大小器械、新发栓塞、再通时间长。讨论组专家认为,该病例术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广泛脑梗死可能与导管内血栓形成、导管长时间滞留大脑中动脉有关。
夏文卿教授分享了一例ICAS基础上急性闭塞急诊取栓失败的病例。夏教授指出该病例的问题在于:患者胸主动脉、腹主动脉扭曲、锁骨下动脉反角扭曲,影响近段支撑;横突孔段扭曲影响近段大腔中间导管通过V3段扭曲增加中间导管上行阻力;基地动脉段扩张延长,近段多发扭曲,影响导丝操作;反复多次操作,导丝疲劳,呈袢进入大脑后动脉导致操作相关损伤,造成不可逆后果。讨论组专家们对于对于此类反角患者如何选择器械、入路进行了讨论。
娄建伟教授分享了一例RC6支架内闭塞再通并大脑中动脉机械取栓术。与讨论组专家们探讨了支架内球囊扩张后出现右侧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的原因、遍取栓支架回收过程中与原有支架相互缠结的方法、以及如何应对支架缠结。
贺崇欣教授分享了一例右侧大脑中动脉慢性狭窄基础上闭塞的病例。讨论了严重钙化狭窄性闭塞再第一次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型时如何通过影像学评估合适进行支架成型以及慢性狭窄基础上的闭塞是否需要急性期的开通。
陈志华教授分享了一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后出血病例。讨论了进展性卒中患者如何选择手术时机以及术后抗血小板药物如何使用的问题。徐程华教授对于进行性加重的卒中患者倾向于积极处理,同时采取预防出血的保护性措施。
张一然教授分享了两例青年卒中病例。张一然教授指出,青年卒中预后好不等于青年取栓操作容易。关于本病例,讨论组专家们讨论了青年卒中应该采取何种取栓策略、青年卒中取栓过程中遇到血栓残留、血管毛糙如何处理等问题。
华东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大会脑血管畸形论坛于2023年5月12日在上海举办。来自全国各地100余名领域的专家、精英及骨干汇聚上海,共促神经介入发展,共襄华东会的学术盛宴。
本次学术论坛邀请多位专家、教授,围绕脑动静脉畸形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最新进展展开交流,分享经验。
首先是由许奕教授以“后ARUBA时代动静脉畸形的治疗进展”为题,对ARUBA研究进行了详细解读,阐述了ARUBA研究对临床行为的影响,对最终研究结果,以及仍未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解读,分别从ARUBA研究后介入治疗的进展、手术治疗的进展、放射治疗和综合治疗的进展进行了阐述,表示治愈性栓塞时代的来临还需更细致的登记研究,还总结了ARUBA研究后AVM药物治疗的尝试和进展,表示药物的分子靶向治疗可能为未来的畸形治疗提供了方向,最后对一些新的临床研究比如TOBAS和TATAM进行了解读。通过对ARUBA研究展开的对脑动静脉畸形治疗的各种总结和思考,对今后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有重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陈光忠教授以“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构筑学和治疗策略”为题,基于血管内介入治疗对AVM血管构筑的要点进行了总结,通过清晰的临床影像和图画讲解了如何定义“供血动脉”。提出畸形病灶的单元结构,不仅是一个解剖学单位,更是一个血流动力学和治疗单位,并对AVM的单元结构进行分类,根据相应分类解读了相应的临床病例。陈教授的小结中指出单元结构是脑AVM的基本血管构筑特征;不同单元结构间沟通血管的存在使得AVM空间构筑更加网络化,是栓塞剂在畸形团内充分弥散的有利纽带;充分认识基于单元结构的AVM构筑分型可以有效指导血管内介入治疗策略的制定;AVM需要有前瞻性的整体治疗策略,也需要有随机应变的理念。
倪伟教授以“介入栓塞联合伽马刀治疗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单中心长期随访结果”为题进行阐述,倪教授指出复杂脑动静脉畸形单一治疗方式效果差,多模式复合治疗已成为趋势。总结了伽马刀治疗AVM的主要应用情况,并对比了介入栓塞治疗和放射外科治疗在AVM中的应用情况,各有利弊。随后提出了多模式治疗方法治疗高级别的动静脉畸形,采用栓塞和伽马刀量和治疗复杂的脑动静脉畸形将会提高畸形团的闭塞率,降低放射相关并发症。通过文献回顾以及单中心回顾性的临床研究,得出结论栓塞结合伽马刀治疗高级别脑AVM长期随访结果安全、有效,闭塞率较高。这种联合治疗的方式为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张鑫教授以“经动脉入路治愈性栓塞脑动静脉畸形”为题,从栓塞剂的进步,栓塞器械的进步,栓塞技术的创新以及影像技术的发展等多方面对治愈性栓塞进行阐述。张教授首先分析了目前治愈性栓塞的现状,总结到意向性治愈性栓塞的病例,只有平均约58.3%能达到治愈性栓塞,手术操作并发症达24.1%,其中出血发生率约9.7%。治愈性栓塞的成功率5%-100%,偏移非常大,因此病例和技术的选择非常重要。接着从以上四方面结合实际病例进行阐述,总结了经动脉入路治愈性栓塞的要点,首先畸形团轮廓清晰致密;并且至少1-2根适合应用高压锅技术的供血动脉可供栓塞;畸形团大小和供血动脉数量需要综合分析;分期栓塞策略并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其策略使用于周围非主要供血动脉常细小扭曲,微导管超选困难,出血风险大;超选/栓塞非主要供血动脉常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理论上,畸形团是一个整体,内部存在较多沟通,即使每个动脉供应畸形团的区域不一样,胶仍然可以通过一根血管到达所有畸形团部分;但对于血供丰富的较大体积的畸形,仍然需要考虑分期栓塞。总结了达到治愈性栓塞的影像学表现为:1)畸形团构筑完全闭塞;2)静脉端的完全闭塞;3)DSA畸形团和引流静脉均不显影。越来越多的AVM患者能从介入治疗中得到彻底的治愈。在治愈性AVM治疗中,影像学判断、特殊材料的使用及相关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动脉入路已成为AVM治愈性栓塞的主要通路。
王云彦教授以“复合入路经静脉栓塞脑动静脉畸形”为题进行阐述,首先概述了经静脉入路栓塞脑AVM技术,提出了目前面临的技术难题有皮层静脉超选困难,术中皮层静脉出血,导管长度不匹配,压力锅技术难以完成,并结合相应病例进行了叙述。对静脉入路栓塞功能区脑AVM进行了探讨和体会,提出了采用复合介入手段治疗AVM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最后王教授总结了在脑动静脉畸形治疗的过程中尚需解决的问题还有:1)需要改进发明手术中器械;2)需要发明术中穿刺系统,使静脉穿刺后导入更接近瘘口;3)需要摸索发明栓塞物,更容易通过静脉弥散到动脉4)需要根据疗效,扩展适用指征。
李强教授以“经静脉入路治愈性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长海经验”为题进行分享汇报,提出了长海经静脉入路治愈性病例的选择标准和策略,适用病例的特点包括:1)畸形团相对集中或可被分次栓塞后集中;2)畸形团大小≤3cm或分次栓塞后残留病灶<3cm;3)引流静脉可超选4)经动脉难以完全栓塞或位于功能区的病变。栓塞策略为:1)分次经动脉栓塞或动静脉联合入路;2)静脉内反向压力锅技术;3)术中控制性降压SBP≤70mmHg(早期≤80mmHg);4)术后控制性降压。对相应治疗的病例进行了介绍和总结,并总结了长海的单中心数据分析了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出经静脉入路栓塞有效,相对安全的、小型、致密、单一引流的AVM可以安全进行TVE。若不具备条件则应经动脉入路栓塞减少畸形团体积,减少血流使畸形团集中,静脉重塑,并注意功能动脉保护。这些经验对脑动静脉畸形的入路和方式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盖延廷教授以“经静脉入路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单中心经验”为题,分享了该中心的治疗经验,提出了经静脉入路的适应症:1)供血动脉纤细;2)供血动脉有重要分支动脉;3)过路型供血动脉;4)供血动脉过度迁曲;5)高级别BAVM。从多方面总结了如何去实现脑动静脉畸形经静脉入路的治疗,首先是患者符合适应症,第二应具备良好的医疗团队的合作,第三为通路的建立,静脉通道有股静脉和颈静脉,动脉通道有桡动脉入路和股动脉入路;第四为选择合适的导管;第五应根据畸形构筑学分析,其中静脉的结构最为重要。总结了经静脉入路的注意事项有:1)控制性降压,动脉端控制血流;2)动脉入路尽量多栓,最大程度降低血流;3)深静脉相对容易超选:直,腔小;4)皮层静脉超选相对困难:迂曲,角度大;5)避免过度栓塞。
陈骅教授以“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治疗中血流控制技术”为题,分别介绍了经动脉和静脉入路栓塞控制血流的技术。分别介绍了动脉入路栓塞的血流控制技术包括传统的pull-push技术,微小、间接供血动脉优先血流控制技术,动脉压力锅技术和多塞子全血流控制技术。静脉入路栓塞的血流控制技术包括全身降压技术,球囊动脉封堵技术,静脉反向压力锅技术以及静脉搪瓷技术。并分享了相应的实际病例。陈骅教授指出治愈性栓塞并不仅仅指栓塞畸形团,还要将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全部栓塞才算完成治愈性栓塞。最后教授提出未来可以在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动脉全血流控制联合静脉压力锅技术来控制血流的变化。
连葆强教授以“海绵窦去DAVF栓塞术中的入路选择和技术要点”为题,首先介绍了海绵窦静脉复杂的引流结构,并对治疗入路的选择进行了总结,对各个入路治疗的病例进行了讲解介绍,最后总结了他们的经验表示海绵窦区DAVF的栓塞入路选择。首选静脉入路(岩下窦,岩上窦,面静脉,间窦,颞浅静脉):安全可靠,疗效确切。次选不显影的岩下窦入路(成功率80%),眼静脉穿刺(成功率50%),最后动脉入路:治愈率相对低,风险及难度大,注胶要求高。危险吻合-颈内动脉球囊保护。这些总结经验对海绵窦区DAVF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方兵教授对“DAVF的精准栓塞”进行了汇报,方教授指出清晰了解病变的血管结构是精准治疗血管畸形的关键,清晰的影像、仔细的分析、明确病变的血管构筑、了解致病机制才能找到栓塞的靶点,变复杂为简单。在DAVF的治疗前应仔细分析血管造影的影像,明确致病原因,确定治疗靶点,这样才能达到精准栓塞的目的。方教授还根据他们的病例进行了精准栓塞的分享和介绍。最后总结到清晰的影像,细致的分析,更好的理解DAVF的血管构筑,可以达到更精准治疗的目的。“更清晰的战地地图,更精准的打击敌人。”
最后方兴根教授、李聪慧教授和周圣军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和讨论,表示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参会代表热情不减,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同仁探讨了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的热点、难点问题,分享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为脑动静脉畸形治疗的发展增添了助力。
出血性脑血管病学术沙龙在多功能厅成功召开,来自华东六省的六位专家就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等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了精彩的病例汇报,与会学者热烈讨论,火花四溅,将一场学术饕餮大宴推向高潮,会议由戴冬伟教授等主持。
首先由赵志新教授汇报了使用液体栓塞材料Onyx胶治疗远端破裂动脉瘤的系列病例报道,赵教授选取了5例典型病例进行了详细阐述,5例患者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3例患者急诊CTA未见明确异常,但脑血管造影发现远端血管夹层或假性动脉瘤,这提示我们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CTA阴性的患者仍然需要进一步排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疾病。赵教授利用Onyx胶或者结合弹簧圈,指出栓塞动脉瘤的同时,闭塞一部分载瘤动脉是预防复发的关键,同时,根据动脉瘤大小形态和载瘤动脉直径个体化指导微导管和弹簧圈的选择。戴教授做了精彩讲评,指出针对远端夹层或者假性动脉瘤,使用液体栓塞材料时,要时刻警惕缺血性脑梗死并发症,严格筛选病例,安全性和有效性都要兼顾。同时,有专家提出不同意见,重点阐述了液体栓塞材料治疗远端血管动脉瘤的弊端,提出电凝动脉瘤是一种可选的方案,开拓了大家的思维。
马修尧教授带来了一例右侧未破裂后交通动脉瘤的病例,治疗过程险象环生,术者沉着冷静,患者最终转危为安。这是一例高龄女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建立通路的过程中,造影提示右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考虑术中血栓形成,立即先行机械取栓术,成功开通闭塞血管,而后利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顺利栓塞动脉瘤。与会专家就术中血栓形成的原因和相关预防措施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重点强调了肝素化和持续滴注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不应局限于神内医生做缺血患者、神外医生做出血患者的对立,作为一名神经科或者脑血管病医生,要同时掌握出血和缺血相关疾病的介入技术,真正做到如果遇到意外情况,可以游刃有余的处理。
郭鸿华教授同样汇报了一例右侧后交通动脉瘤病例,不过该患者为破裂动脉瘤。术中导引导管到位后造影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立即行机械取栓术开通闭塞血管后,顺利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该患者一波三折,术后痔疮持续出血,立即给予调整抗血小板药物和消化道内镜治疗等措施,最终患者有惊无险。与会专家就破裂动脉瘤介入术中肝素用法、支架使用与否、术后替罗非班用法用量以及出现全身出血并发症的情况下如何调整抗血小板药物进行了精彩纷呈的讨论,同时指出针对外周出血事件,行外周出血血管栓塞治疗不失为一个立竿见影的措施。
高志康教授带来了一例破裂AVM伴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病例。这是一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造影明确病变,采取弹簧圈加Onyx胶栓塞的策略,因术中Onyx胶显影不良,打胶过程中发生了Onyx胶逃逸至基底动脉,术者迅速采取支架取栓术,成功将Onyx胶取出,避免了致命性不良事件。许奕教授做了精彩讲评,指出针对AVM伴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治疗顺序,应先栓塞动脉瘤,降低出血风险后从容栓塞AVM,另外,许教授指出术中Onyx胶显影不良,和微导管选择不合适和Onyx胶没有充分加热震荡有关,AVM的治疗是一场遭遇战,治疗过程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细节决定成败。
连葆强教授汇报了一例血泡样动脉瘤的曲折治疗过程。这同样是一个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造影明确右侧颈内动脉末端瘤样突起,结合动脉瘤形态,考虑血泡样动脉瘤。考虑使用LVIS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但限于材料一时短缺,仅使用了一枚支架。术后1月,患者再次出血,造影提示动脉瘤增大,遂选用血流导向装置进行再次治疗,然而遗憾的术后2周复查提示弹簧圈被压缩,动脉瘤仍显影。会场专家针对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方式、重叠支架使用以及血流导向装置补救治疗的一些细节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为该患者提出了后期治疗方案。
张平教授带来了一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右侧大脑中动脉未破裂多发动脉瘤的病例,虽然手术成功完成,但术中发生了弹簧圈逃逸的不良事件,积极采取支架取栓术将逃逸弹簧圈取出。戴教授针对逃逸弹簧圈的术中处理,进行了深入的讲评,提出利用微导管和微导丝,制作圈套式“取栓器”,简便高效取出逃逸的弹簧圈,令人耳目一新。同时,指出针对多发动脉瘤,应优先处理远端动脉瘤,选用长支架同时覆盖多发动脉瘤,经济有效,可以提高动脉瘤的治愈率。
戴冬伟教授最后进行了精彩的总结,因为会议时间安排,大家意犹未尽,会议结束后参会学者仍私下进行着热烈讨论。刘建民主任指出,把一些有“瑕疵”的病例、甚至是预后不良的病例展示出来,大家共同学习讨论,汲取别人的教训,从而避免以后自己“犯错”,这也正是OCIN一直秉承的宗旨:合作、交流、规范、创新。
交流共进,砥砺前行。第十五届华东六省一市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大会颅内狭窄论坛、缺血性脑血管病沙龙、脑血管畸形论坛、出血性脑血管病沙龙在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中落下帷幕,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在一天的时间里不断碰撞出科学、进取的火花,大咖的精妙演讲值得我们反复解读思考。含英咀华,细细推敲,而这也将助力中国神经介入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