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2日发布 | 1120阅读

泛血管功能学研讨会暨ICAS颅内功能学多中心临床启动发布会成功举办!

神介资讯

由上海市医师协会、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第十五届华东六省一市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大会”于2023年5月11-13日在上海虹桥绿地铂骊酒店召开。大会首日,“泛血管功能学研讨会暨ICAS颅内功能学多中心临床启动发布会”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特邀中国科学院葛均波院士、上海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以及国内外多位知名的心脑血管病专家出席,围绕相关热点议题展开深度探讨,学术氛围浓厚,触碰神经介入前沿。


你好.png



第一节 多中心临床启动仪式


首先,大会主席刘建民教授致辞中讲到:神经介入在过去的20年发展非常迅速,最重要的原因是神经介入吸取了心脏介入发展的经验,神经介入发展到今天,最重要的核心是血管重建及血流重构,其中理念及技术均来源于心脏;心脏介入的发展早于神经介入15-20年,40年前冠心病、心肌梗塞死亡率高达40%,后来逐渐降低至目前的4-5%,得益于心血管事业的飞速发展;如同今天我们脑血管病中的颅内大血管闭塞性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作为国人缺血性卒中最主要的原因,到底选择介入治疗还是药物治疗,目前均未有明确的证据支持;在冠心病早期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随着评估手段的进步,特别是功能学评估手段的进步,对病人的筛选变得越来越精准,获益病人的比例也越来越多;其中,FFR是核心指标,FFR从提出到真正的使用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最终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目前冠脉介入迅速发展,神经介入也在快速跟进,颅内动脉狭窄与冠脉狭窄面临很多相似的问题;如同冠脉血流动力学评估,神经血管血流动力学评估也非常重要,作为心脏介入与神经介入的交叉点,葛院士在早年提出的从心血管治疗至泛血管的治疗理念,经过多年的学科碰撞及探索,目前已处于飞速发展期。


随后,葛均波院士致辞中重点提到了泛血管医学,包括要用系统的观念来看待救治,并介绍了心脏、神经介入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二者如何突破、如何解决患者问题、如何评估狭窄的程度,再到后来的腔内影像学、血管内超声、内窥镜、OCT等辅助检查的发展。葛院士表示,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辅助手段诊断和治疗患者,指导我们的临床工作。之后,葛院士讲解了近年来心脑血管病的爆发性增长,提及目前心脑血管病的筛查及诊治的患者越来越多;从器官至组织的细致诊治,强调了整体看待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心血管技术以及神经介入的互融互通;目前腔内超声、OCT等诸多检查均可应用于神经介入发展中,希望未来医护人员要充分参与器械的研发,让更多的患者回归社会。最后,葛院士祝愿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大会、第十五届华东六省一市脑血管病治疗大会暨ICAS颅内功能学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启动发布会圆满成功。


美国Buffalo GVI中心Adnan Siddiqui教授致辞表示,AccuICAS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显著;刘建民教授是全球知名的权威专家,希望能与刘建民教授团队进一步合作;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在中国是一个很严重的疾病,期待在中国的带领下真正帮助我们改变治疗这些患者的方式,确定哪些患者应该接受治疗,哪些不应该治疗;希望能够参加临床研究,可能会帮助我们试图确定在美国治疗有症状的ICAD的最佳方法;目前正是很好的时机,我认为Artery Flow开发的工具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工作。


美国Pittsburgh大学Raul G.Nogueira教授对于ICAS功能学评估的临床意义进行了介绍,其是目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血管内治疗中所缺少的部分。COURAGE研究是一项随机临床试验,评估了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PCI的获益;早期临床实验中,当观察到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总体人群时,PCI并没有真正的获益,但随后开发了FFR以找到侧枝循环障碍或者存在心肌缺血的患者,因此在后来的FAME研究和FAME II研究中,使用FFR筛选患者、实施PCI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让患者获益;目前缺乏的是脑血管中类似FFR的评估;对于在穿支病变中存在并发症的风险,可以排除与穿支相关的脑卒中的患者,并需要更多血管缺血、侧支缺血的证据;纠正狭窄改善缺血,并且可以改变SAMMPRIS研究的结论,可能是在ICAS病变颅内支架植入后下一阶段所缺少的部分。


德国汉堡大学艾本多夫医学中心Jens Fiehler教授强调了AccuICAS的重要性,从心脏病中学习了经验和知识的学科之间相互转化;对于ICAD疾病,血流动力学的评估对于临床非常重要,血流分数异常的复发率比血流分数正常的复发率高得多。

第一节最后,刘建民教授介绍了ICAS-MT项目实施:FFR作为金标准,已非常成熟;颅内动脉狭窄作为国人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目前均无循证证据证明介入治疗优于药物,仍缺乏功能学的指标;从心脏来看,目前纳入这项功能学的指标,同时在高容量技术比较稳定的中心采用标准化的评估方法,那么最后进一步提高介入干预疗效的可能性非常大;ICAS-MT由葛均波院士团队为我们提供经验支撑,并有来自国内多个经验丰富的神经介入团队提供帮助,一同完成此项高质量的研究。在刘建民教授及国内外特邀嘉宾的共同见证下,ICAS颅内功能学多中心临床研究正式启动。

第二节 学科碰撞和进展分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晨光教授讲解了冠状动脉微循环病变的研究与最新进展。FFR前身是压力的变化,从1975年发展至今,逐渐诞生了FFR概念,并基于腔内检查、造影QFR等。冠脉微循环障碍是冠心病发病的基本机制之一,李教授首先强调了微循环疾病在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及重要性,随后细致介绍了冠脉微循环的结构解剖、冠脉微血管的调节机制、病理生理机制等多种因素。微循环障碍不仅是决定心肌预后的独立因素,而且也是影响心梗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此外,李教授还提出了微循环障碍的易感人群以及与高血压、糖尿病之间的密切关系,最后介绍了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分类、当前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各种评估方法(CFR、IMR、CMR、PET、MCE等指标)、OCT应用原理方法以及优劣势,并总体强调医工转化的重要性。


浙江医院脑科中心万曙教授讲解了脑动脉瘤人工智能全流程诊疗思考和运用,强调了脑血管病医工结合的重要性、如何提升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关键点以及脑动脉瘤筛查方法、诊断要点和难点、目前筛查和诊断的临床现状、血流动力学的重要性、多维度脑动脉瘤破裂风险精准评估系统(AneuFlow)、动脉瘤治疗方法更新和治疗技术的痛点等,并从真实病例中讲解了AneuGuide在动脉瘤术中的应用以及AneuPlan在术前预案及术后随访系统的应用。此外,万院长指出,基于血流动力学的脑动脉瘤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可根据患者个体数据制定个体化安全、有效、经济的手术决策及辅助随访方案;虽然其所在中心目前已将脑动脉瘤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广泛应用于脑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安全性和实用性已得到了一定的确认,但今后仍需要大量临床应用验证其准确性和可信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任燕龙教授讲述了冠脉功能学指导PCI的干预意义及临床应用,首先讲解了泛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的病理基础、负荷影像学检查及冠脉CTA的诊断表现以及使用多模式、多维度的检查手段全面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之后介绍了有创FFR的应用现状以及AccuFFRct在冠脉疾病领域的应用。任教授最后指出,以计算冠脉功能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加以赋能,新型冠脉造影复合诊断技术很有可能是未来血管介入中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的“金标准”。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张磊教授讲解了如何选择适宜的ICAS患者,并就ICAS病变功能学的应用以及ICAS-MT研究的初衷做了介绍。此外,张教授还讲解了将冠脉的血流动力学、血流储备分数的概念引入神经介入领域的可行性以及目前ICAS病变的治疗现状。

第三节 脑心同治圆桌
圆桌讨论环节由脉流科技CEO向建平主持,特邀刘建民教授出席,并邀请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管生教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彭亚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浙江医院万曙教授、福建漳州市医院陈文伙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伟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任燕龙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沈雳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一之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林先和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张磊教授等人出席,以“脑心同治”为主题展开热烈探讨。

与会专家们围绕FFR适宜人群、应用范围、临床费用、手术效率、功能学及结构学结合研究潜力、功能界定、计算方式、准确性影像因素以及急性缺血性卒中闭塞开通的良好预后因素等进行了深刻的交流。刘建民教授提出,在真实世界中,功能学评估冠脉病变在不同国家的差异大;冠脉FFR可成为功能学评估的金标准,用于颅内更有优势。

左右滑动切换图片


潮平岸扩帆正劲,乘势开拓谱新篇。“泛血管功能学研讨会暨ICAS颅内功能学多中心临床启动发布会”为神经介入医师同道们呈现了一场学术巅峰盛宴。在未来两天,我们将继续围绕脑血管病介入领域的热点问题与最新进展进行交流和研讨,共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分享介入交叉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强化继续教育培训、推广神经介入规范技术,敬请关注和期待!



新GIF22.11.23.gif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