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08日发布 | 857阅读
神经介入

体外评估支架取栓器和微导管在抽吸导管内的位置对抽吸导管参数的影响

叶良智

温州市中心医院

张颖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乔宏宇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洪波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本次温州市中心医院叶良智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体外评估支架取栓器和微导管在抽吸导管内的位置对抽吸导管参数的影响》,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瑞士日内瓦大学医院神经放射科的Gianmarco Bernava等人对此进行研究,旨在评估支架取栓器和微导管在抽吸导管内的位置对抽吸导管参数的影响,结果在线发表在202211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Gianmarco Bernava,et al. Interv Neuroradiol.2022 Nov 8;15910199221135040. doi: 10.1177/15910199221135040.】



研究背景


由于大口径抽吸导管AC技术的改进,ADAPT技术以及抽吸导管联合支架取栓器 SR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治疗。现已有一些体外研究评估最常用的抽吸导管的抽吸力AF和流速FR,但没有人彻底评估SR和微导管在AC内对上述参数的影响。瑞士日内瓦大学医院神经放射科的Gianmarco Bernava等人对此进行研究,旨在评估支架取栓器和微导管在抽吸导管内的位置对抽吸导管参数的影响,结果在线发表在202211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上。



研究方法

根据SR和微导管在AC内的不同位置,设计了两个实验装置来评估(1)流速的变化和(2)吸力的变化。实验使用了临床中应用最广泛的ACs,包括Penumbra Jet7、美敦力React71、Sofia 6 Plus、Sofia 5、Catalyst 7,Catalyst 6,Catalyst 5导管,以及三种不同尺寸的SR(Trevo 6×25mm、4×20mm和3×20mm),直径6mm的SR使用0.027”的微导管,其余2种直径SR使用0.021”的微导管进行测试。



一、流速(FR)测量



测试AC内三个不同位置(远端、中间端和近端)放置SR和相应的微导管后,AC的流速变化。首先测试了单独使用AC情况下的基线流速(图1A),使用Penumbra抽吸装置,当达到−87kPa的最大负压时,断开回路,测量在 20 s 内吸出的水的体积以获得流速 (ml/s)。随后分别测试了AC+SR+微导管及AC+SR情况下,不同SR在不同位置(远端、中间间、近端)释放后流速的结果(图1B)。



图1. A:流速测试装置示意图;B:将支架取栓器放在AC的不同位置-远端、中间、近端;C:吸力测试装置示意图



二、抽吸力(AF)测量



该测试旨在评估当血栓在 AC 的远端堵塞时抽吸产生的吸力。实验装置由密封 AC远端的弹性膜、弹性膜上方直径为2cm的空心圆柱体以及与圆柱体相连的垂直牵引机组成(图1C)。一旦启动抽吸装置并达到−87 kPa的最大负压,弹性膜上方圆柱体会以15mm/min的恒定速度被牵引,数据采集软件会记录该力。弹性膜和 AC 之间分离时刻的值被认为是给定AC 的最大吸力。随后分别测试SR及微导管在不同位置下的吸力数值。



研究结果

流速与 AC 的直径成正比(图 2A),SR和微导管从远端到近端置放位置可使流速进行性显著增加到与基线相当,但对抽吸力没有影响。此外,支架取栓器的尺寸对流速的变化没有显著影响,使用0.027”的微导管比0.021”的微导管更能降低流速。



图2. A:各类AC的基线流速;B:SR+微导管在AC内3个不同位置各类AC的流速;C:SR在AC内3个不同位置各类AC的流速;D:各类AC的理论吸力和测量所得吸力数值



由于AC内产生的负压导致其远端部分塌陷(位于不透射线标记之外)(图3),所有测试的AC测量的吸力都低于理论值(图2D)。



图3. A:AC远端位于不透射线标记之外的部分;B:jet7导管远端部分轻微塌陷;C:Sofia6 plus导管远端明显塌陷



研究结论

在本次试验中,支架取栓器和微导管在抽吸导管内的位置影响流速,摆放位置从远端到近端可使流速进行性显著增加,但不影响抽吸力。抽吸导管内产生的负压似乎导致远端节段部分塌陷,进而导致有效抽吸力低于理论抽吸力水平。


关注支架取栓器

CATCHVIEW与传统支架取栓器用于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对比-ETIS登记研究

微信截图_20230509164801.png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