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04日发布 | 1154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One and Done一网无余丨祝刚教授:应用WEB™瘤内扰流装置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祝刚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王辉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达人收藏


专栏导读

无论是外科夹闭亦或介入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仍然面临诸多挑战。而瘤内扰流装置WEB™的出现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在世界多项临床试验中,WEB™均表现出了在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神介资讯平台联合MicroVention公司共同打造“WEBest一网无余”动脉瘤扰流装置专栏,旨在分享瘤内扰流装置WEB™最新使用经验、巧。本期为大家分享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祝刚教授带来的应用WEB™瘤内扰流装置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一例,欢迎广大同道阅读、交流、探讨!


术者简介

祝刚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 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广东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首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惠州市名医,现任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副院长,脑病中心副主任,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

  •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广东省医师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

  •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颅神经疾病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

  •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脑血管病防治和促进专业委员会常委

  • 惠州市医师协会副会长

  • 惠州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 惠州市医师协会脑血管病医师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 惠州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 2004年,受惠州市委、市政府委派,代表广东省第20批援藏医疗队伍到西藏林芝地区人民医院外科工作一年,任医疗队长,在当地填补了神经外科的多项技术空白。2005年,返回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后,一直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同年聘为脑病中心秘书(享受科室副主任待遇)。2007年聘为神经外科副主任,2010年聘为神经外科主任。从事神经外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二十余年,擅长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及颅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等高难度手术,尤其擅长于各种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方面是惠州市乃至广东省最早一批掌握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栓塞、动静脉瘘栓塞等多项高难度技术治疗的专家,至2020年主刀完成各类脑血管介入治疗超过800例手术。在学科建设方面,2010年接任神经外科主任后,关注亚专业建设,现已形成脑血管病、神经内镜、脊髓肿瘤、神经重症、颅脑损伤、功能神经外科等多个亚专业。目前脑血管病的微创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已达到省内先进行列,填补了本地区在该领域的空白。先后获得惠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王辉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神经外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

  •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

  • 广东省首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脑血管介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广东省健康管理协会脑血管病防治与健康促进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神经外科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神经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成员

  • 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

  • 广东省医师教育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 广东省医院协会粤港澳大湾区神经外科联盟理事

  • 广东和谐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医学专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多家杂志编委及审稿专家

  • 从事神经外科20余年,在①颅内动脉瘤、脑和脊髓血管畸形、动静脉瘘、海绵状血管瘤等复杂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微侵袭显微手术和介入治疗;以及②运用血管内介入和显微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颅内外血管搭桥)进行血运重建治疗Moyamoya(烟雾病)、颅内外大血管狭窄(闭塞)导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③复合手术治疗复杂动脉瘤和慢性缺血性疾病等方面经验较丰富

  • 研究方向:脑血管病的微侵袭治疗;周围神经的损伤修复

  •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SCI期刊及国内中华系列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省级科研课题1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2项;获得专利2项,参编著作4本,培养研究生14名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65岁。


术前诊断

1. 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2. 糖尿病

3. 高尿酸血症

4. 高血压病


术前影像及测量

左侧颈内动脉迂曲,动脉瘤瘤体平均宽度为6.6mm,最小高度为5.36mm,瘤颈宽度6.0mm。


手术方案

经测量后评估,使用WEB™ SL 8*4mm瘤内扰流装置进行栓塞治疗。


手术材料

  • WEB™ SL 8*4mm瘤内扰流装置

  • VIA™ 27微导管

  • 6F 115cm颅内支持导管

  • NeuronMax 6F长鞘


手术过程

麻醉成功,患者取平卧位,右侧腹股区常规碘伏原液消毒,铺巾。所有器械肝素生理盐水冲洗灌注。Seldinger法穿刺右侧股动脉成功,置入8F动脉鞘,8F指引导管带超滑导丝和动脉加压注射系统,送入动脉鞘,在导丝辅助下将8F指引导管置入左侧颈内动脉,撤出导丝。造影见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不规则囊状。


全身肝素化,取6F NeuronMax长鞘与5F 125cm多功能导管及超滑导丝组成同轴系统,接“Y”阀和动脉加压注射系统送入动脉鞘,在多功能导管及超滑导丝引导下将输送导管送入左侧颈内动脉C1段,撤出多功能导管及超滑导丝。造影选择合适工作位,放大路图。6F 115cm颅内支持导管与VIA™ 27微导管带微导丝(J形塑形)组成同轴系统,按Y阀和动脉加压注射系统,送入输送导管系统,在微导丝及微导管引导下将颅内支持导管送至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


微导丝引导下,将VIA™ 27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中间,撤出微导丝,暂停,重新路图。


瘤内扰流装置WEB™ SL 8*4mm,缓慢送至VIA™ 27微导管头端,暂停,重新路图。

缓慢将WEB™ SL 8*4mm推送至种子-萌芽状态后,继续向瘤腔内远端缓慢推送至开花状态后,固定推送杆,回撤VIA™ 27微导管直至WEB™完全释放。


造影可见WEB™ SL 8*4mm尺寸合适,WEB™密封瘤颈,贴合瘤壁,载瘤动脉及分支血管血流通畅。


透视下解脱WEB™,撤出VIA™ 27微导管及推送杆,将颅内支持导管退至左侧颈内动脉C1段。


多角度造影,可见动脉瘤瘤腔内有明显造影剂滞留,大脑中动脉血流正常。


拔除颅内支持导管及输送导管系统,保留动脉鞘,术毕。行Xper-CT,未见出血及水肿。


术程顺利,效果满意,麻醉满意。



术后体会

1. 对于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无论是血管内介入栓塞还是开颅夹闭均面临挑战。


2. 瘤内扰流装置WEB™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简化手术方式,只需单一器械就能完成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治疗,避免支架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同时降低治疗难度,使得治疗更加快捷、安全、有效。WEB™在国内的上市为医生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特别是双抗禁忌患者和开颅夹闭风险高患者。可以预见WEB™的到来将使血管内治疗动脉瘤更安全,简单和有效,造福国内患者。


新GIF22.11.23.gif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