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7日发布 | 1300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术”说卒中」第49期丨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治疗颅内海绵窦段大型动脉瘤

刘明亮

潢川县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扫描左侧二维码

进入微创神通品牌专区


前言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是在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血流重塑装置,其出现改变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理念,将以往的囊内栓塞转向载瘤动脉的重建。


颅内大型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或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远期复发风险较高。对于一些未破裂大型且宽颈的动脉瘤,可以考虑使用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进行治疗,弹簧圈的植入可在动脉瘤瘤颈部提供一定支撑力,防止支架疝入瘤颈,同时弹簧圈的植入也可加速动脉瘤内血栓的形成。


本期术说卒中由潢川县人民医院主任刘明提供的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治疗颅内海绵窦段大型动脉瘤。





01



患者基本信息


01


男性患者,72岁。

主诉间断头晕3月余。


现病史患者3月余前出现头晕症状,进行性加重,查头颅MRI示:左侧颅内占位性病变,考虑动脉瘤;遂行DSA检查显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型动脉瘤。


入院查体情况:入院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


02



术前影像资料


MRI、MRA示左侧海绵窦段动脉瘤。


术前影像学检查:DSA明确左侧海绵窦段大型动脉瘤。动脉瘤尺寸:19.5mm×16.9mm,颈宽13.1mm,载瘤动脉尺寸:近端直径4.24mm,远端直径3.53mm。




03



治疗策略



手术计划方案

首先使用弹簧圈对瘤囊进行疏松填塞,再释放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重建载瘤血管。



术中涉及器械

  • 鞘管:8F鞘

  • 导引导管:8F 导引导管

  • 微导管:弹簧圈微导管、Fastrack微导管

  • 微导丝:2m、3m 0.014inch 微导丝

  • 支架:5.5mm*40mm 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 弹簧圈:20mm*50cm、18mm*40cm、16mm*40cm、4mm*12cm


04



手术过程


1

穿刺

患者仰卧位,麻醉到位,常规腹股沟区消毒铺无菌巾,右股动脉穿刺置8F鞘并完成全脑血管造影。

2

建立通路

8F导引导管放置左侧颈内动脉C1段末端。

Fastrack微导管越过病变顺利到达大脑中动脉。

3

支架半释放

弹簧圈微导管进入瘤腔后,开始释放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支架在远端预打开再回撤定位,缓慢推出支架进行头端锚定,造影观察后,继续缓慢释放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至瘤颈中段。确保支架充分贴壁。


4

填塞弹簧圈+支架释放

依次填入20mm*50cm;18mm*40cm;16mm*40cm;4mm*12cm弹簧圈,造影确认后,继续缓慢释放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直至支架完全释放。









术后情况



术后即刻影像

术后造影,可见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结束手术。


术后CT检查。



围手术期用药

术前一周: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75mg。


术后替罗非班6ml/h泵入,3小时后4ml/h泵入,至24小时停药。


术后双抗(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75mg)半年后改为单抗,至一年后停药。




小结



本病例为海绵窦段大型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后的复发率极高。使用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进行治疗,可降低复发风险。



对于导丝超选载瘤动脉远端血管困难时,微导丝可在瘤内成袢,待微导管送至血管远端足够距离时,回撤解袢,即可完成支架导管到位。



支架释放时超出预定释放点预释放后回撤定位,可给予术者更多的操作空间,同时增加支架锚定效果。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需注意动脉瘤近端和远端支架与血管务必贴壁良好,可显著降低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和远期动脉瘤复发。






术者简介

刘明亮

潢川县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潢川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兼介入中心主任

河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偏头痛学组副组长

河南省医学会青年介入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医师协会基层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河南省医院协会神经损伤救治与重症管理分会委员

信阳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委员

信阳市医学会卒中学会委员






















-END-



新GIF22.11.23.gif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