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7日发布 | 1224阅读
神经介入-狭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临床应用

朱悦琦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朱悦琦教授团队成功应用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下文简称“Fastunnel®”)完成一例左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结果得到临床认可!


朱悦琦教授利用Fastunnel®全新的“零交换”技术,轻松越过狭窄病变,完成扩张及释放支架等步骤,无需进行导丝交换、球囊交换以及支架微导管交换的过程。术中简化操作步骤,提高手术安全性。

患者资料

患者男,76岁,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取栓术后2月”入院。

简要病史:患者2月前因突发头晕伴口齿不清于我院急诊就诊,行头颅CTA、CTP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左侧半球灌注减低。考虑急性脑梗死,遂行脑血管造影+经皮颅内动脉术。术后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口服抗血小板。目前患者恢复良好,为进一步治疗收住入院。

既往史: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20年。

影像资料

术前CTA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


术前CTP显示左侧大脑半球灌注稍减低。


术前高分辨MRI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增强后斑块明显强化。


初步诊断

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

术前讨论

患者2月前左侧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当时予支架取栓+球囊扩张,考虑到患者急性发病未进行充分药物准备,且球囊扩张后左侧大脑中动脉血流维持良好,同时减少出血转化及支架内再闭塞风险,未急诊支架置入。目前患者恢复良好,本次入院进一步检查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仍残留重度狭窄,且高分辨MRI显示斑块明显强化,考虑斑块不稳定,再发卒中风险高,故在充分药物准备下拟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由于2月前已行球囊扩张,本次可选择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操作简便,减少手术时间。

术中器械

  • 6F 中间导管

  • 0.021inch 2.0×10mm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 微导丝

  • 4.5×22mm 自膨式闭环支架

手术过程

左侧颈内动脉造影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


中间导管到位后,将微导丝通过狭窄段,置于左侧大脑中动脉远端。


通过导丝引入2.0×10mm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顺利到位。


确认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位置后,进行6atm缓慢扩张。


Fastunnel®引入左侧大脑中动脉远端,撤出微导丝,沿0.021inch内径的Fastunnel®输送自膨式闭环支架(4.5×22mm),直至支架TIP与Fastunnel®头端mark点重合后,释放支架。




支架完全释放后造影显示支架打开良好、贴壁可。


术后造影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血流较前改善,远端血管无缺失,残余狭窄约20%。


术后安返,术后CT未见脑出血及新发梗死。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继续双联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治疗。

总结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卒中复发风险随狭窄率增高而增加,存在低灌注及不稳定斑块的患者复发风险更高。对于急性ICAS闭塞患者,急诊支架置入支架内再闭塞风险高,在支架取栓/球囊扩张后血流稳定基础上可择期支架置入。

  • 传统的颅内狭窄扩张球囊治疗,在手术过程中有多次交换微导管、球囊、支架导管等器材的操作,需要手术医生丰富的操作经验和默契的术中配合,操作过程中容易发生器械相关的血管损伤。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可简化了手术操作,有效减少多次交换带来的手术风险和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术者简介

朱悦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介入科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破格),放射科党支部书记、放射科行政副主任、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Mayo Clinic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肿瘤和外周血管疾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篇,总影响因子>430。

任中华放射学会介入学组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介入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工作秘书),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介入分会委员。获上海市启明星、浦江人才、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成果、上海交大晨星学者计划、交大医学院双百人计划等资助。获“国之名医-青年新锐”、“中国介入新锐” 、“上海市卫生计生行业青年五四奖章”称号。




新GIF22.11.23.gif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嘉介谈

60.4万阅读 | 382内容

零交换技术

6.9万阅读 | 58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