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者寄语




病例简介
01 患者基本信息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年龄64岁。病因:晨起发现言语不清、口角歪斜4小时。
简要病史:既往高血压、2型糖尿病病史,平时无监测血压、血糖,血压、血糖控制不详。
02 检查评估
查体:血压:170/100mmHg,神清,自主睁眼,失语,单字发音,不能对答,右侧鼻唇沟变浅,左侧肢体肌力4级,右侧肢体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2级。入院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
03 术前影像资料
术前影像学检查:头、颈CTA示: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左大脑中动脉回转段(L-M2)动脉瘤样扩张,部分管腔中度狭窄;右颈内动脉C5段中度狭窄,右椎动脉V1段重度狭窄,右椎动脉V3段中度狭窄,右大脑中动脉水平段(R-M1及M2)管腔中-重度狭窄,右大脑后动脉P2段重度狭窄。右侧丘脑、右侧基底节及双侧放射冠多发腔隙性脑梗塞。脑萎缩。
术前DSA造影:左侧大脑中动脉M1末端见2支M2分支及一瘤样膨大,膨大后方有细小血管样显影。



术前正位造影
术前侧位造影
术前斜位造影
诊疗经过
01 治疗策略
诊断结果及治疗方案:经反复比对,可明确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血管分布相对稀疏,提示大脑中动脉有主干分支没显影,考虑为急性闭塞;对左侧大脑中动脉末端瘤样膨大部位行旋转造影及多角度造影,发现其瘤样膨大顶部有细小血管样显影,判断其为血管残腔。从而判断左侧大脑中动脉瘤样扩张部分为上干闭塞后残端,予行急诊取栓。为安全起见,中间导管置于大脑中动脉M1段,必要时利用中间导管封堵大脑中动脉并形成通畅通路,便于栓塞止血。
02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选择
鞘管:6F-90cm长鞘
中间导管:5F-12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
微导管:微导管
微导丝:0.014-200cm 微导丝
支架:3-25mm Syphonet®取栓支架
03 手术过程
穿刺:患者仰卧位,麻醉到位,常规腹股沟区消毒铺无菌巾,右股动脉穿刺置6F长鞘并完成全脑血管造影。
建立通路:6F长鞘左侧颈内动脉C1段,取5F-12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顺利输送至大脑中动脉M1段,接近分叉部。
抽吸并取栓:微导丝小心大脑中动脉末端膨大处探查,顺利通过残端探得血管路径,引导微导管通过,并造影确认血管真腔。释放3-25mm Syphonet®取栓支架,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到位,行负压抽吸和拉栓。


微导管造影1
微导管造影2
造影检查:造影见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显影,原闭塞的上干及其分支显影,但见上干仍有多节段重度狭窄,但前向血流TICI3级。观察20分钟后,前向血流不变。


术后即刻影像:



术后正位造影
术后侧位造影
术后斜位造影
术后CT:
围手术期用药:取栓术后即予阿司匹林0.1 qd+波立维75mg qd等。
术后随访:术后第二天,患者神志清,自主言语活动,发音清,右上肢肌力Ⅳ级,余肢体肌力Ⅴ级。起病后12天出院。出院时无自觉不适,神清,自主睁眼,对答切题,发音清,四肢肌力Ⅴ级。随访1月(1次),情况稳定。
病例总结
//
患者行径动脉路径迂曲,取栓支架及导管到位困难,对中间导管/抽吸导管要求高,要通过性好,抽吸作用强。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具有良好的支撑性与到位性,头端柔软,可减少血管损伤,且抽吸能力强。
Syphonet®取栓支架具有全程显影的特点,可以帮助术者准确判断取栓支架的释放位置和打开效果;头端的网篮设计,可以减少取栓支架在回撤过程中的栓子逃逸,避免远端栓塞事件的发生。
该患者血栓负荷量单纯取栓难以再通,因此选择利用Tethys®中间导引导管+Syphonet®取栓支架抽拉结合取栓,高效、安全、快速,可提高一次性再通率,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术者简介
刘成辉
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
脑科中心主任,神经外科硕士研究生
1998年硕士毕业就职于解放军乌鲁木齐军区总医院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佛山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佛山市中西医结合协会神经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常委、南海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南海区医学会脑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
从事神经外科近20年,对颅内肿瘤、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对重型颅脑损伤、高血压脑出血等疾病的手术及围手术期治疗临床经验丰富,临床诊疗技术精湛
梁世行
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
广东省医院协会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神经外科联盟理事
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的综合诊疗,开展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及显微手术治疗
付剑
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主治医师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硕士毕业
擅长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开展脑血管疾病的介入诊疗及显微手术治疗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