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1-15日,世界瞩目的神经介入领域盛会——WLNC(世界神经介入手术直播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隆重召开。作为目前全球最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神经介入大会之一,WLNC 2023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神经介入领域专家参会。与此同时,WLNC-OCIN 中外研讨会也在以WLNC执委、OCIN主席、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建民教授领衔的国内知名神经介入专家参与下成功召开。作为心脑血管智能诊疗领跑者,脉流科技深度参与本次大会,脉流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向建平博士远赴巴西现场参与了本次大会,并带来了脑血管领域内世界级顶尖专家对于脑血管病变尤其是ICAD病变的最新理念和进展。
本期带来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建民教授、脉流科技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向建平博士、Adnan H. Siddiqui教授、Jens Fiehler教授和Raul G. Nogueira教授的专访内容报道,欢迎阅读、分享!
Q1:脑血管介入治疗国际盛会WLNC于上周圆满落幕,向建平教授您作为唯一到现场参加参会的国内专家,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能跟我们聊一聊吗?
向建平教授:非常有幸能参与本次巴西里约WLNC大会,为期四天的会议不仅领略到了神经介入创新的器械和技术,包括颅内静脉介入、脑机接口、eShunt技术等,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来自长海的刘建民教授团队在WLNC大会上带来的三台手术,术中使用了诸多创新的器械,包括来自脉流科技的动脉瘤手术规划系统AneuGuide和目前全球唯一用于颅内狭窄的功能学评估器械AccuICAS。本次WLNC线上有超过14万人次观看,长海团队在WLNC大会上进行的分享非常的令人震撼。
Q2:刘建民教授您作为每年都深度参与WLNC盛会的资深专家,您觉得本届WLNC和往届相比有什么亮点吗?
刘建民教授:自2013年我就开始作为WLNC中国唯一执委多年参与WLNC的组织、协调和执行工作。今年的WLNC是在三年疫情之后召开,我觉得非常震撼,为什么?仅仅三年时间,整个神经介入领域又打开了多扇窗,正如大家看到的脑积水、脑脊液血管内分流术,即通过血管内放置脑机接口电极,以及很多创新器械;但最让我感到兴奋和自豪的是,今年长海在WLNC展示的三台手术全部采用我们国内的创新器械和创新方法,并且这些创新技术都属于全球首次问世。比如加奇生物的零交换技术、我们国产的暖阳的血流导向装置等等,包括脉流科技研发的针对动脉瘤手术规划系统AneuGuide,在我们进行大型动脉瘤治疗时,其能帮助在术前精准地制定治疗策略,精准筛选FD,使得手术过程更加流畅,大幅降低意外安全性事件发生率。
其次,另一个让人震撼的事情是,血液动力学指标FFR经过多年的研究,成功地成为心脏冠脉狭窄新增的评估指标,现在FFR现在也通过创新引入到颅内,成为颅内狭窄精准评估的一个非常有希望的新指标。脉流科技全新的AccuICAS的颅内狭窄FFR已获得FDA认证,未来将会为尚未获得循证医学证据的颅内狭窄血管内成型术带来新的标准和新的希望。
Q3:向教授您作为一直从事血流动力学研究的专家,是如何从冠脉研究转向了对脑颅内血管的研究呢?能分享一下您的心路历程吗?
向建平教授:我在国外待了十年,然后攻读博士学位并且成为神经外科的教授,此前在国内我学的是空气动力学。家人因脑卒中去世,因此我想着如何将一个硬核科技用在生命科学领域,后来我就前往美国Buffalo学习工作了十年,而纽约州立大学Buffalo则是世界神经介入的起源地,我的许多关于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研究都是在Buffalo完成的。认识与刘建民教授应该是在2010年美国休斯顿召开的ICS大会上,也让我感受到了国内有走向国际化的趋势。基于将所学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这一初心,六年前我回到了国内。我在2017年回国创建了脉流科技,从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入手,逐步开发了一系列的颅内动脉评估系统,包括AneuFlow以及刚才刘主任提到的本次用于WLNC手术的AneuGuide。包括刚才刘主任提到的AccuICAS,我们在上个月获得了FDA的注册证,是全球唯一获批的公司,相信医工结合转化的产品会有着更好的前景。
Q4:刘教授您作为脑血管病治疗的专家,您觉得AccuICAS的颅内狭窄FFR在颅内血管的治疗方面存在什么样的应用前景?
刘建民教授:我们都是踩着前人的肩膀一点一点成长。就像FFR在心脏领域已经走过了很长的一段历程,从此历程中我们看到了血流动力学评估FFR的巨大价值。在冠脉发展过程中,自从有了FFR,整个冠脉狭窄的评估越来越精准。颅内狭窄和冠状动脉狭窄从疾病的本源上来看是一样的,解剖结构和机制上可能略有不同,因此,基于这一原理,颅内FFR同样能回答再狭窄后对下游血管血流压力灌注产生的影响,这一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指标。而这一指标如果与临床症状相吻合,那么它可能会成为未来颅内狭窄评价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今年WLNC我们做的第一个颅内狭窄病例就是一个特别好的例证。这个病例运用AccuICAS软件,看到了和心脏一样的现象。但FFR这一指标还需要一步一步去证实,未来我们会启动一个全球性的基于颅内FFR作为指标之一的颅内狭窄前瞻性国际多中心研究,相信随着研究的推进,很多问题都会变得越来越清晰,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为全球提供高级别的、能够转化为临床实践的循证医学证据。期待那天早日到来,造福更多患者。
Q5:向教授您在巴西参会的期间,应该也跟国际同行交流过,从国际同行的角度,他们是如何看待AccuICAS这一软件的应用前景的?
向建平教授:总体而言国外专家对于我们中国做的研究非常感兴趣。我们国内联合了包括刘建民教授、万曙教授、王君教授还有缪中荣教授在内的四家医院,针对实测FFR和我们计算的FFR做了对比共158个病例,结果很好也是目前行业内最多的,这为将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Nogueira教授对于刘建民教授即将启动的多中心研究表示非常感兴趣。美国Siddiqu教授,我以前的临床导师,对于刘建民教授带来的手术和我们中国的研究表示高度肯定和评价,他也非常乐于在参与中国的研究同时,在美国也启动一些研究。欧洲的Jens Feihler教授,上届欧洲介入治疗大会主席,表示对于还未大力探索的ICAS领域,未来会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出来。同时,Pedro Lylyk教授,南美的创新术者,也表示印象非常深刻,对于我们中国医工结合的原创技术非常感兴趣。因此我想未来在ICAS领域,也希望中国医工结合的原创技术,能由中国的术者刘建民教授来领导,并且国外的术者也可以一起参与,相信对于中国这样一个ICAS病例居多的国家,能够帮助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更多的技术来造福更多患者。
Q6:请刘建民教授为我们本次访谈进行一下总结和展望?
刘建民教授:正如我在WLNC开场的时候所说,WLNC它的精髓、它的核心创新,过去20年在神经介入领域的创新步伐不但没有减慢,而是越来越快。今年WLNC展示出的创新理念、创新技术和创新器械令人眼花缭乱,有的让我们脑洞打开。特别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历届WLNC的召开,WLNC 2023年来自中国的创新理念、中国的创新器械、创新软件和设备越来越多,我相信这是中国发展、中国成长为世界所做的贡献。

2011年,Chimowitz等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Wingspan自膨支架的SAMMPRIS研究,结果显示对于sICAS患者,强化内科治疗优于Wingspan支架治疗。
2013年,Park等报道了115例sICAS患者行支架治疗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该研究以既往选用球扩式支架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71例),观察组是术者可以根据病变特点自主选择球扩式支架或自膨式支架治疗的患者(44例),结果发现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100%,30d内卒中/死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3%vs.14.0%,P=0.049)。
2015年,Zaidat等于JAMA杂志发表了与SAMMPRIS研究同期进行的VISSIT研究,结果显示,在sICAS患者中,球扩式支架治疗30d(24.1% vs.9.4%,P=0.05)及12个月(36.2%vs.15.1%,P=0.02)终点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内科治疗。
2018年,Baik等回顾性分析了该中心应用球扩式支架治疗症状性重度MCA狭窄的34例患者资料,技术成功率100%,30d卒中/死亡的发生率为0,在61-108个月(中位数为67.5个月)的随访期中,有14.7%(5/34)的患者出现TIA(复查影像发现1例血管再闭塞,3例ISR),其余患者在随访期无任何缺血事件和ISR。
2019年发表的Wingspan支架系统上市后监测(Wingspan stent system post market surveillance,WEAVE)研究结果显示,Wingspan支架置入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卒中、TIA和死亡)发生率仅为2.6%。Wingspan支架后1年血管事件与神经功能结局(Wingspan one-year vascular events and neurologic outcomes,WOVEN)研究结果显示,1年卒中与死亡的发生率仅为8.5%。进一步证明了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后,支架置入治疗sICAS是安全有效的。
2021年,Li等报道了1项来自中国真实世界的单中心颅内动脉支架与标准药物治疗后循环颅内动脉症状性重度狭窄的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38例患者,其中62例患者接受标准内科治疗,174例患者接受了支架置入治疗。研究结果提示,对于中国真实世界中的后循环sICAS患者,支架置入是相对安全的,与标准药物治疗相比,支架置入可能有更好的长期神经功能改善效果及更低的致残性卒中风险。
2022年发表的CASSISS研究对比了支架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对sICAS患者卒中和死亡的影响,为sICAS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医学证据。该研究也首次证实了在高容量中心,对经过严格筛选的sICAS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并不增加额外手术风险。
从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虽然被寄予厚望的SAMMPRIS、VISSIT和CASSISS研究没有显示出血管内治疗对比内科治疗的优势,但在真实世界中,由于药物治疗下仍然存在较高的卒中复发风险,所以探索更安全、更有效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包括材料的发展和进步,一直没有停止。在后SAMMPRIS时代,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注重严格筛选患者、控制手术适应证,如WEAVE研究和来自中国的多中心注册登记结果等,都表明在成熟的神经介入中心对sICAS进行血管内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期待的疗效。而CASSISS研究也为未来sICAS的研究提供了启示,聚焦于疾病诊断评估的理念和技术革新,以及介入治疗器械的进步!

会议预告
泛血管功能学研讨会暨ICAS颅内功能学多中心临床发布会将于2023年5月11日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特邀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中国科学院葛均波院士、美国Buffalo GVI中心Adnan Siddiqui教授、德国汉堡大学艾本多夫医学中心Jens Fiehler教授和美国Pittsburgh大学的Raul G Nogueira教授等国内外脑血管病领域知名专家,将围绕脑血管学科建设、泛血管领域心脑血管和学科交叉融合等展开探讨和交流;届时ICAS颅内功能学多中心临床启动仪式也将在会上盛大开启,敬请期待!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