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1日发布 | 456阅读

【疾病百科】脊髓压迫症的临床分型及药物治疗

神内资讯

脑医汇

达人收藏
脑医汇,由外而内,融“汇”贯通

原创首发于【神内资讯】微信公众号


脊髓压迫症是指各种病变导致脊髓、神经根或血管受压,从而引起脊髓水肿、变性及坏死等病理变化,最终导致脊髓功能丧失的临床综合征。


它是一组具有占位性特征的椎管内病变,具有明显进展征象,表现为受压平面以下的肢体运动、感觉、反射、括约肌功能以及皮肤营养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与受压部位、病变性质、发生速度及范围有关。


恶性脊髓压迫症(malignant spinal cord compression,MSCC)是晚期癌症的一种表现,椎体转移中约20%出现脊髓压迫症状,诊断后中位生存期仅为3~6个月,迅速识别和治疗MSCC对于维持活动能力和保持神经功能至关重要。


NO.1

临床分型

①急性压迫:病情进展迅速,常常数小时到数天内脊髓功能完全丧失。多因损伤后椎管内血肿形成、骨折片压迫、转移瘤、急性硬膜外脓肿、椎管内出血导致。表现为脊髓横贯性损害、脊髓休克,病变平面以下弛缓性瘫痪、各种感觉消失、反射消失、尿潴留等。这类患者需要急诊手术解除脊髓压迫,否则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②慢性压迫:多为椎管内良性肿瘤、脊柱结核及某些先天性脊柱畸形引起,由于病变发展速度缓慢,脊髓逐渐地、不同程度地获得适应和代偿能力,或因侧支循环的建立而获得足够的血氧供应,这类患者可在相当长时间内不出现症状,发生症状后,多呈慢性发展表现。


通常可分为三期:

• 早期根痛期:出现神经根痛及脊髓刺激症状;

• 脊髓部分受压期:产生脊髓半切综合征,表现为病变水平以下对侧肢体的浅感觉障碍和同侧肢体的运动、深感觉和自主神经障碍;

• 脊髓完全受压期:出现脊髓完全横贯性损害,表现为病变水平以下双侧肢体的各种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障碍。


③亚急性压迫:临床表现介于急性与慢性压迫之间。


NO.2

药物治疗

MSCC治疗的目标是保护神经功能,控制局部肿瘤生长,稳定脊柱和控制疼痛。具体治疗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对减轻脊髓压迫引起的神经水肿和增加脊髓抗缺氧能力均有明显作用。类固醇激素可以缓解血管性水肿,减轻动脉血流减少所致的继发性并发症和继发性缺血、梗死和不可逆性损伤,进而直接缓解脊髓压迫。一旦发生神经功能 缺损,MESCC应常规使用皮质类固醇,但是至今尚无关于剂量用法和持续时间的明确指南。


地塞米松是最常用的皮脂类固醇。文献中关于糖皮质激素的用法方案如下:

①地塞米松8~10mg每6小时静脉推注2~3天后,待症状减轻时再逐渐减量,如减量过程中再次出现症状加重,则需再加量,调整至有效剂量水平。

②初始应用10~16mg地塞米松静脉给药,随后每4~6小时给予4mg,在放疗或外科治疗后应逐渐减少用量。

③建议除淋巴瘤外,已出现MESCC的患者,术前5~7天,每天给予16mg地塞米松,术后减量再用5~7天。

④通常从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开始,然后每天两次8mg地塞米松,并根据临床情况逐渐减少剂量。

⑤先给予地塞米松96mg静脉推注,每6小时口服24 mg,并在10天内逐渐减少剂量直至停药。

⑥黄霖等研究中认为术前减压30min给予甲泼尼龙(methylprednisolone,MP)1000mg,15 min内输完,术后第1天起给予MP 80~120 mg静脉输注,每日两次,共应用3~5天,这样可以显著减少脊髓损伤的进一步加重,对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⑦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滴注,连续应用5~7天后改为口服,每日3次,每次0.75mg,维持两周左右。

⑧MP冲击疗法:30mg/kg剂量一次给药,15min静脉输注完毕,休息45 min,在以后23h内以5.4mg/(kg• h)剂量持续静脉输注,本法只用于受伤后8h以内者。虽然糖皮质激素在MSCC治疗中的最佳药物、剂量及疗程尚存争议,仍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但从上述文献中也可以得出一些共识性意见,即地塞米松是最常用的皮质类固醇,均推荐以负荷剂量静脉给药,然后以较小剂量维持并逐渐减量。


双膦酸盐


MSCC属于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SRE),双膦酸盐通过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作用,减轻骨转移引起的疼痛,降低SRE的风险。


双膦酸盐的使用时间


关于骨转移患者接受双膦酸盐治疗的持续用药时间问题,临床研究中,双膦酸盐治疗时间都在6个月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双膦酸盐持续用药的疗效肯定且安全。此外,由于骨转移患者始终存在发生SRE的风险,患者有必要持续接受预防或延缓SRE风险的治疗。因此建议情况允许时双膦酸盐用药时间在6个月以上。新的研究结果证明,双膦酸盐使用超过两年仍可显著降低SRE风险。临床实践中建议规律使用双膦酸盐,骨转移患者接受双膦酸盐治疗期间如果再次出现SRE仍然可以继续应用,可减少SRE再次发生的风险。


常用药物


常用于骨转移治疗的双膦酸盐药物的用量与用法:氯屈膦酸1600mg每天口服或氯屈膦酸盐注射液300mg/d,大于2h,连续5天后改为口服制剂。第2代双膦酸盐有帕米膦酸90mg,静脉输注大于2h,每3~4周重复1次。第3代双膦酸盐唑来膦酸4mg,静脉输注大于15min,每3~4周重复1次;伊班膦酸6mg,静脉输注大于2h,每3~4周重复1次。双膦酸盐类药物的活性与其分子结构密切相关,体内和动物实验均显示第3代双膦酸盐活性明显高于第1代和第2代。


注意事项


使用双膦酸盐前应检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重点关注血肌酐、血清钙、磷、镁等 指标,长期使用双膦酸盐应注意每天补充500mg(400~800mg)钙和适量的维生素D(200 U/d);对于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大于30 ml/min)的患者应根据不同产品的说明书进行减量或延长输注时间;经其他治疗骨痛缓解,不是双膦酸盐的停药指征;用药过程中监测到明确与双膦酸盐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需停用双膦酸盐;治疗过程中肿瘤明显恶化或内脏转移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时,临床医师认为继续用药患者不能获益时,需停用双膦酸盐,如果在双膦酸盐治疗期间发生SRE可以考虑换用另外一种双膦酸盐。

● ●

[1] 李馨蕊,李骋,杨慧勤. 肿瘤患者脊髓压迫症的处理[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2,50(1):26-29. DOI:10.3969/j.issn.2095-8552.2022.01.008.

[2] 李立立,王艳军. 恶性脊髓压迫症的诊治进展[J]. 癌症进展,2021,19(1):19-22,75. DOI:10.11877/j.issn.1672-1535.2021.19.01.05.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神内资讯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