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8日发布 | 1192阅读
脑肿瘤-垂体瘤

第二十期:楼美清教授——花季少女容貌改变,竟是脑部肿瘤在作怪

楼美清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毕云科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小洁今年刚 24岁

本应是青春最美好的时光,可是近半年来眼睛忽然模糊起来,例假不正常也有两年了,与此同时皮肤越来越黑,四肢关节越来越粗、甚至变形,而且面容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感觉到不妙的小洁去看了医生

检查结果很是让人吃惊,小洁竟得了罕见的生长激素腺瘤

医生说:小洁外形上一切的改变都源自这个“恶魔”

那么这个导致小洁生病的“恶魔”到底是什么来头呢?

病史


小洁 女 24岁

月经不规律2年,近半年出现视物模糊伴手指增粗,嘴唇增厚

CT/MR均提示巨大垂体瘤

GH:43.4 ng/ml  IGF-1:943ng/ml, 予以善龙治疗等药物治疗

但长期每月一万多元的药物治疗费用实在难以承受

现为求进一步诊治入住我科手术治疗,门诊拟“垂体瘤”收入院


术前MRI


肿瘤示意图



 术前视力视野

 手术预案

1、该患者系年轻女性,有月经失调,病程已接近三年;容貌改变明显、打鼾;肢端肥大,提示有骨和软组织过度生长;内分泌检查提示:GH水平很高。


2、MRI显示该患者肿瘤巨大,向鞍上方向生长,上方突破鞍隔进入三脑室,下方突破鞍底进入蝶窦腔。因此,肿瘤有较强的侵袭性,突破硬膜,侵犯骨质,生长进入蛛网膜下腔脑室内,这部分肿瘤对手术来说难度极大。


3、功能性GH巨大腺瘤不仅影响视力视野,同时对全身骨骼、软组织、内脏器官和代谢危害很大,最终对生命构成威胁。因此,全切肿瘤达到内分泌指标完全缓解是这种类型肿瘤的治疗目标。


4、本例病例通过一次手术彻底切除肿瘤很有难度,同时风险很大,尤其是肿瘤侵犯双侧海绵窦,突破入三脑室,术后很有可能会影响下丘脑功能,影响康复。需要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决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突破进入三脑室内肿瘤不勉强切除,待三脑室内肿瘤塌入鞍内后再行第二次手术。


术后影像


  


第一次术后病理


(侵袭性垂体瘤)垂体腺瘤,内见极少量骨组织,结合免疫组化,提示为稀疏颗粒型生长激素腺瘤

免疫组化结果:AE1/AE3(+),CgA(+),Syn(+),ACTH(-),GH(+),P53(少量+),PRL(部分+),FSH(-),LH(-),TSH(-),Ki67(4%+),GFAP(-)


术后生化




📝 第二次手术

患者第一次经鼻垂体瘤切除手术后随访8个月,肿瘤下塌进入鞍内,入院行第二次手术治疗。

下图为第二次手术术前MRI


 手术预案

1、经过第一次手术和随访等待,三脑室内肿瘤已逐步下塌至鞍内,与三脑室、下丘脑之间结构清晰,手术安全性已大大提高。


2、第二次手术会面临着术区疤痕粘连、解剖间隙不清、标志结构难以寻找等困难,可以借助导航解决问题。


3、因为第二次手术,黏膜瓣已不能再使用。防止脑脊液漏和术后颅内感染,颅底重建的方式方法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手术步骤图解




术后2个月影像


 



第二次病理



垂体不典型腺瘤

免疫组化结果:肿瘤细胞:ACTH(-),GH(+),PRL(少量+),FSH(-),LH(-),TSH(-),CHG(+),Ki67(+约6%)


第二次术后生化






患者恢复状况

患者生病前

患者第一次术前

第二次术后三个月


患者第二次术后半年





  结  语

‍‍

生长激素腺瘤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垂体腺瘤,病人从出现症状到诊断明确大约8年,究其原因可能与平时对逐渐出现的症状没有重视有关。

肢大患者的死亡率是正常人的2-4.8倍,明显降低了预期生存时间。预防和逆转肢大相关的心血管和癌症的并发症,需要将血液中的生长激素水平降至2.5ng/ml以下。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使内分泌恢复正常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常见的治疗方式有手术、药物和伽玛刀治疗。该病例肿瘤巨大,不适合伽玛刀治疗,通过手术治疗切除病变是首选。

该例病人要做到肿瘤全切除、生化指标完全正常是很困难的。该例患者肿瘤向鞍上方向生长,向上突破鞍隔进入三脑室,向下突破鞍底进入蝶窦腔,双侧侵犯海绵窦,术后病理也证实该病人系不典型增生垂体瘤,Ki67 6%,从生物学行为上说明肿瘤有较强的侵袭性,如何根治这类肿瘤是个难题。本例病例通过二次手术彻底切除了肿瘤。

术后患者随机GH 0.72 ng/ml , IGF-1 129ng/ml都在正常范围,说明该患者已完全达到生化缓解。术后患者视力视野恢复正常,面容在不断恢复,这次术后半年患者更是几乎恢复到和术前一样的青春模样,病人的生活完全恢复了正常。

然而,这种功能性侵袭性的垂体腺瘤还是需要继续定期随访:检测内分泌的各项指标(包括GH 和IGF-1)和月经状况等。有的病人还需要做OGTT试验,如果术后5年每次随访均没有问题,可以适当延长随访间隔时间。






📝该病非常需要大家学习相关医学科普知识,早发现,早治疗!为此,我们特别准备了肢端肥大症的系列科普。



小元科普-科学 健康 易懂的科普


【引 言】

神经小元:有些人明明已经成年,面容和骨骼却还会有很大变化,嘴巴慢慢变厚,颧骨越来越高,鞋子的尺码也越来越大……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今天小元就为大家介绍垂体生长激素腺瘤-肢端肥大症

这个病虽然难以察觉,经过今天的讲解后,相信大家会对这个疾病有更多更深的了解,使得这个疾病得到尽早诊断和及时治疗。


生长激素腺瘤-肢端肥大症

肢端肥大症   是一种由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过度分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年发病率是每百万人中6例,平均好发年龄为40-45岁。主要病变区域包括皮肤和结缔组织的改变、肌和骨骼的异常、心血管系统异常、呼吸系统异常以及糖耐量减低。它的生长是逐步的,往往直到多年之后才会被发现。从发病到首次诊断,这个病平均延误7-9年 !


【肢端肥大症的临床诊断】

若根据容貌怀疑患者有肢端肥大症,可通过血IGF-1和/或GH水平确诊。

诊断流程


IGF-1/GH水平确诊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MRI检查是诊断垂体瘤最重要的工具


临床表现:肢端肥大 特征性面貌


内分泌学诊断



OGTT


若根据容貌怀疑患者有肢端肥大症,可通过血IGF-1和/或GH水平确诊。

因为人的GH水平在同一天中的水平会有波动,所以仅通过一次抽血获得的GH水平对于诊断是没有帮助的。不过,一天中任意时间段检测的IGF-1都有诊断意义,而确诊需要通过“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如果确定有GH过度分泌,需要做磁共振(MRI)检查,垂体窝是否有肿瘤存在。



MRI检查



MRI检查:是诊断垂体瘤最重要的工具,可以清楚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即使直径2~3毫米的肿瘤也可以通过MRI显示出,但还有部分肿瘤的信号与周围正常垂体组织近似,两者难以区分,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内分泌检查进行诊断。



临床表现



青春期以前发病表现为巨人症和肢端肥大症,青春期以后发病则只表现为肢端肥大症。

特征性外貌:典型的面部特点是皮肤变得粗糙、嘴唇变厚,鼻唇肥大,头皮高度起皱,形成沟槽。额部隆起,下颌前突,鄂骨变宽,牙齿咬合不正,牙间距变宽等。

骨骼和软组织生长、内脏增大,有时伴有心血管疾病和结肠癌等并发症、睡眠呼吸暂停 。

代谢问题:糖尿病等。



内分泌学诊断


内分泌诊断标准包括:基础生长激素水平(>5ng/ml)、口服葡萄糖抑制实验(OGTT)提示生长激素不被抑制(>2ng/ml)、血清IGF-1水平升高。

还需要考虑到异位促生长激素分泌激素(GHRN)分泌性肿瘤的可能性,包括胃肠道或肺部的GHRN分泌性类癌、肺小细胞癌和嗜铬细胞瘤(少见)。

大约1/3的患者伴有血清PRL水平的中度升高:

  • 可能代表垂体柄效应;

  • 也可能反映了多激素分泌生长激素腺瘤的高泌乳 素分泌状态。

此外,生长激素腺瘤是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性MEN-1综合征的常见组成部分(例如垂体、甲状旁腺、胰岛细胞瘤),内分泌学的评估需要排除这一情况。


【肢端肥大症的手术治疗】


1、手术治疗


对多数GH腺瘤患者来说,手术切除是首选。肿瘤体积、侵袭程度、术前生长激素水平是决定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其中蝶鞍内非侵袭性微腺瘤,基础生长激素水平小于50ng/ml的患者,单纯手术即可治愈。


80%的小腺瘤(<1cm)患者术后GHIGF-1都可以降低到正常值。


而某些侵袭大腺瘤和术前生长激素水平超过50ng/ml的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尽管可能会有肿瘤残余及持续高生长激素分泌的可能,但手术治疗仍然被看作是合理的治疗方法。


对于侵袭性较高的垂体瘤,肿瘤的体积和侵袭状况明显超出手术可切除的范围,只有不到40%的病人术后GHIGF-1都可以降低到正常值,手术切除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占位效应,同时肿瘤体积也相应减少,可以增加辅助性药物治疗及放射治疗的效果。


大型垂体瘤全切,术后数小时内GH即可恢复到正常值,而IGF-1需要数周到数月才能恢复到正常值。


2、术后临床症状的缓解


①在大多数手术治疗患者中,包括已经获得生化缓解和生长激素水平明显下降但还未正常的患者,97%的患者术后某些症状还是可以迅速好转,如头痛、多汗、感觉异常和软组织肿胀情况会减轻。


②如术后生长激素水平恢复正常,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的缓解率可以达到80%—100%


③如术后生长激素水平下降,糖耐量异常也能显著改善。


④高血压对手术的反应较差。尽管术后可能出现血压改善,但即使术后生长激素水平恢复至正常也如此。


⑤生长激素腺瘤患者伴有高泌乳素血症的比例约占40%-50%,大约一半的生育年龄妇女出现闭经,手术可缓解肿瘤的压迫症状,90%-100%的患者视力视野有改善。


3、术后并发症


可能出现的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5%,例如视力下降、脑膜炎或脑脊液鼻漏;垂体腺损害发生率大约是7%,可进一步影响甲状腺、肾上腺以及性腺的功能,致使病人需要激素替代治疗。






术者简介



楼美清教授  

Professor Meiqing Lou,M.D.

楼美清,现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任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颅底外科组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市神经外科专委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微侵袭神经外科专委会委员,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脊柱脊髓专家委员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肿瘤专业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神经脊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垂体瘤协作组委员。

从事神经外科工作27年,有高度娴熟扎实的显微镜和内镜神经外科技术操作功底, 在颅内肿瘤、脑血管病、脊椎等神经系统疾病手术中积累了约6000余例的丰富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垂体瘤、听神经瘤、脑干等颅底疾病。




未命名码.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更多“脑肿瘤”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