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患者男性,63岁,汉族。主诉:因头晕2年,发现右侧颈内动脉狭窄1周入院。
既往病史:高血压病40年;10年前出现一过性言语表达困难,持续数分钟缓解;5年前出现一过性头晕、恶心,伴走路不稳,持续数小时后缓解,现口服阿司匹林100毫克日一次、氯吡格雷75毫克日一次、阿托伐他汀钙片20毫克日一次。
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言语清晰流利,双侧瞳孔等大正圆,D=3.0毫米,光反应灵敏,眼球各方向运动充分,眼震(-)。双侧面纹对称,伸舌居中,软腭运动佳,咽反射存在,悬雍垂居中。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双侧腱反射对称适中,双侧Hoffman征(-),双侧Babinski征(-),肢体及面部深浅感觉查体未见明显异常,指鼻、跟膝胫试验稳准,轮替正常,昂伯氏征(-)。无颈强,kernig sign(-),无明显尿便功能障碍。NIHSS评分0分。
辅助检查:外院DSA阅片见右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右侧颈内动脉C5段狭窄。
术前诊断:
后循环缺血
右侧颈内动脉C5段狭窄
高血压病3级 很高危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术前造影
左侧颈内动脉正侧位造影:前交通动脉开放。


右侧颈内动脉造影:右侧颈内动脉C5段可见管腔重度狭窄,右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


右侧颈内动脉三维重建:右侧颈内动脉C5段可见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管腔重度狭窄,狭窄率90%,长度10mm,右侧颈内动脉C6段可见宽颈动脉瘤,形状规则,大小约2.1*2.2mm。




术前讨论
完善术前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症,与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病情、手术方案及相关并发症,制定手术方案,患者右侧颈内动脉C6段一宽颈未破裂动脉瘤,形状规则,存在出血可能,C5段可见管腔重度狭窄,手术路径不佳,行右侧颈内动脉C5段重度狭窄球囊扩张术+右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成形术更符合患者血管病情情况,向患者家属交代,患者及家属表示同意应用。
术前用药
口服双抗(阿司匹林100毫克+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毫克)7天。
术中耗材
8F动脉鞘,8F导引导管
6F-115远端通路导管
2.5×10mm Neuro LPS 球囊一枚
Marksman™微导管
3.5*18mm Pipeline™ Flex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一枚
手术过程
8F导引导管及6F-115远端通路导管建立通路,沿微导丝送入2.5×10mm Neuro LPS 球囊至右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处,手推造影可见球囊定位准确后体外缓慢球囊加压,4.5atm,持续5秒,抽瘪球囊,手推造影见病变有改善,仍有残余狭窄,再次定位准确后体外缓慢球囊加压,4.5atm,持续3秒,抽瘪球囊,手推造影见病变明显改善,无残余狭窄。


交换技术,撤出球囊,在微导丝指引下, Marksman™微导管送至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撤出微导丝,经微导管将3.5*18mm Pipeline™ Flex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输送到位。


缓慢释放Pipeline™ Flex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头端,顺利打开后,略微后撤支架头端,缓慢释放支架,支架打开良好,完全释放支架,支架覆盖血管狭窄处。


工作位造影:支架打开良好,狭窄较前明显改善,动脉瘤瘤腔内造影剂有所滞留。

正侧位造影:血管形态良好。


术后情况
患者术后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清晰流利,双侧瞳孔等大正圆,D=3.0毫米,光反应灵敏,眼球各方向运动充分,眼震(-)。双侧面纹对称,伸舌居中,软腭运动佳,咽反射存在,悬雍垂居中。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双侧腱反射对称适中,双侧Hoffman征(-),双侧Babinski征(-),肢体及面部深浅感觉查体未见明显异常,指鼻、跟膝胫试验稳准,轮替正常,昂伯氏征(-)。无颈强,kernig sign(-),无明显尿便功能障碍。NIHSS评分0分。
总结讨论
1. 对于颈内动脉<10mm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 此类存在瘤前重窄的动脉瘤更需要长期随访。
3. 治疗颅内动脉瘤时通路系统的到位及支撑力仍是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良好的支撑力可以使支架的到位及释放更加容易。
术者简介
高连波 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神经内科教研室主任,脑血管病治疗中心主任
专业特长:脑血管病基础及临床研究;神经重症急诊急救;神经血管内介入治疗。
主要学会任职:
中国卒中学会理事;中国卒中学会脑血流与代谢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务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缺血性卒中内科专业委员会 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缺血性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卒中学会副会长;辽宁省神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沈阳市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抗癫痫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组委员
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基础及临床研究与神经重症疾病急诊急救,开展辽宁省首例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术,超选择动脉溶栓技术、机械取栓术,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颅内、颅外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每年完成手术例数300-400例。
率先在医大四院开展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每年一届的脑血管病规范诊疗暨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高级研究会已成为省内学术品牌。率先在省内推动卒中诊疗新进展新理念活动。在“常春藤卒中项目”、“神经科疑难病例讨论会”、“县级医院卒中规范诊疗促进项目”的巡讲中被广大青年医生所认同和喜爱。
分别承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分中心课题,国家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各1项,辽宁省科技厅及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发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参与制定中国脑血管疾病相关指南与共识7部。
团队介绍
手术团队:高连波 高红华 高永亮 李兴强 周航 王承汉 李佳兴 洪天丽 王彦文 田姝怡
麻醉团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麻醉科团队
手术室护理团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第一介入治疗中心护理团队

供稿:洪天丽 王彦文
审校:王承汉

特别说明:本信息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读和参考,不构成对任何诊疗方式的推荐。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