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鸣高弦之音——开篇
会议伊始,蒋传路教授带来精彩的开场致辞:感谢大家参与今天的胶质瘤规范化诊疗示范中心评审(江苏站)暨胶质瘤诊疗新进展学习班,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胶质瘤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前沿话题。通过胶质瘤学习班,我们对于现在的诊疗以及未来的发展会有一些期许,希望能以此提升胶质瘤患者服务水平以及患者生存质量,尽到我们“医者仁心”的责任,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杨学军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中国神经肿瘤以及脑胶质瘤事业在各位同道的努力下,近十几年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胶质瘤领域发展至今,其诊疗的规范性以及质量控制建设就成了亟待解决的事情。得益于周良辅院士领导的指南的制定、江涛主任领导的国家卫健委胶质瘤诊疗规范的制定,以及MDT诊疗模式宣讲以及病例比赛等活动,我国胶质瘤诊疗水平和治疗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正计划以十几种疾病来推进质量控制建设,而胶质瘤已经列为其中之一,下一步我们可以以“质量控制”为重要目标,继续推进胶质瘤的规范化诊疗工作。非常感谢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对于这项工作的支持,感谢再鼎公司从社会贡献的角度在此项目中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也感谢各位同道的积极参与。
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田晓犁女士在致辞中表示,脑胶质瘤是威胁国人生命的一大杀手,患病率为5-8/10万,生存率极低,因此对于胶质瘤领域的研发和治疗,确实是一个需要攻坚克难的项目,希望通过脑胶质瘤规范化诊疗项目的开展,统一行动和标准,让我国脑胶质瘤的医疗建设开始一个新篇章,促进发展,攻坚克难,造福人类,受益患者。在此呼吁各位专家在医疗公益方面给予我们公益组织更多的支持,希望在爱心企业的支持下,我们的活动能走得更稳、更远。
精彩的开幕致辞环节过后,脑胶质瘤医疗质量控制中国行-启动仪式在中国脑胶质瘤医疗质量控制学术委员会尤永平教授、蒋传路教授、朴浩哲教授、杨学军教授、邱晓光教授、李刚教授、秦智勇教授、张伟教授及田晓犁副理事长等与会专家的共同见证下成功举行,开创了中国脑胶质瘤领域的全新交流平台。


立方圆之本
——脑胶质瘤规范化诊疗学术讲座

Session 1

启动仪式后,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蒋传路教授和辽宁省肿瘤医院朴浩哲教授的共同主持下,本次学习班的学术讲座环节正式开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秦智勇教授带来《不可逆电穿孔消融治疗胶质瘤》主题讲座。秦智勇教授首先回顾了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用于胶质瘤治疗的疗效——TTFields联合TMZ可以显著延长新发GBM患者PFS和OS,随后就LITT、磁热疗、超声热疗、光动力、基因治疗等常见脑肿瘤局部疗法的优缺点进行了介绍。不可逆电穿孔(IRE)作为一种基于非热消融技术的局部肿瘤物理疗法,有一定的潜力,其原理是在肿瘤细胞和组织在脉冲电场的作用下,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膜产生不可逆的穿孔。随后,秦智勇教授结合病例展示和病理分析,详细介绍了IRE和HF-IRE(第二代IRE)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优缺点以及当前的临床前研究现状。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杨学军教授带来《中国脑胶质瘤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及示范中心建设标准解读》主题讲座。杨学军教授首先介绍了脑胶质瘤医疗质量控制学术委员会的组织架构,随后对脑胶质瘤医疗质量控制指标v1.0——基于脑胶质瘤手术切除与综合治疗管理和脑胶质瘤相关癫痫临床诊疗管理等2大类16项指标进行了详细阐述。谈到脑胶质瘤规范化诊疗示范中心建设标准,杨学军教授还从脑胶质瘤规范化诊疗、手术治疗、放疗、化疗、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多学科诊疗(MDT)等六大方面的医学质量标准展开了精彩分享。
江苏省人民医院潘敏鸿教授带来《脑胶质瘤病理诊断最新进展》主题讲座。潘敏鸿教授首先介绍了WHO CNS发展简史、CNS肿瘤的分子病理学进展以及2021年WHO CNS 5更新部分,随后就病理诊断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潘敏鸿教授指出:1)新版肿瘤分类是分子诊断与临床病理诊断深度整合的进一步实践;2)胶质瘤的诊断较之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映神经肿瘤相关领域对疾病分子遗传特征认知水平的提高,整合诊断和分层报告体系已成为诊断的必要形式;3)越来越多的分子标记物在分型诊断上发挥重要作用,对患者进行多基因检测至关重要;4)异病同治可能为胶质瘤带来更多治疗机会,胶质瘤的靶向治疗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讨 论



山东省肿瘤医院胡漫教授、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吕胜青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艳辉教授围绕上述专题讲座展开了精彩的讨论,为脑胶质瘤的精准治疗以及规范化诊疗指明了方向。

Session 2



学术讲座第二环节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张世忠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伟教授共同主持。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王樑教授带来《脑胶质瘤综合治疗》主题讲座。王樑教授首先对脑胶质瘤的流行病学特征、诊疗流程及推荐证据级别、手术及放化疗治疗方案、DC疫苗以及药物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谈到脑胶质瘤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王樑教授指出,EF-14研究显示,相较于Stupp方案,联用TTFields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5.4%提高到了13%,中位OS达20.9个月,开启了脑胶质瘤治疗的新时代;2020年TTFields在中国上市,并已得到NCCN 2022 V2指南和国家卫健委2022年脑胶质瘤诊疗指南高级别推荐。随后,王樑教授对于EF-11研究、中国真实世界研究、2-THE-TOP研究等TTFields应用于脑胶质瘤治疗的多项临床试验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最后,王樑教授对脑胶质瘤的康复治疗和姑息性治疗进行了介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邱晓光教授带来《脑胶质瘤放射治疗最新进展》主题讲座。邱晓光教授指出,高级别胶质瘤十年来以手术、放化疗综合治疗为主,随着病理分子诊断的不断进步,精准治疗方案更加完善。其中,电场治疗从复发GBM到初诊GBM再到IDH突变星形胶质瘤,不断突破,为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生存带来长期改善。低级别胶质瘤(LGGs)术后放疗适应证、最佳时机、放疗剂量等一直存在争议,目前通常根据患者预后风险高低来制订治疗策路。目前在中国人群中的剂量探索,高剂量放疗(≥54Gy)可整体提高LGGs患者的生存和星形细胞瘤患者生存。此外,高剂量放疗(60Gy)联合TMZ同步和辅助化疗显着延长了IDH野生/TERT突变型较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时间。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军霞教授带来《基于外周血精准检测IDH&1p/19q状态在脑胶质瘤术前手术方案规划中的应用——多中心临床试验计划》主题讲座。张军霞教授首先从WHO分类谈起,引入了基于外周血分子诊疗标记物——IDH突变和1p/19q联合缺失的精准检测。IDH&1p/19q状态与胶质瘤分类和治疗方案制定密切相关,基于IDH&1p/19q状态指导胶质瘤术前手术方案意义重大,其可以帮助预测胶质瘤预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同时,张军霞教授分享了团队前期关于IDH&1p/19q状态的研究,该研究证实胶质瘤DNA甲基化特征能够反映IDH及1p/19q状态。此外,张军霞教授还从技术路线、模型训练结果、临床试验计划等角度,分享了关于前瞻性手术队列设计和设想方面的独到见解。
讨 论



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孔琳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欧绍武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汪洋教授围绕上述专题讲座展开了精彩的探讨与交流,分享了有关脑胶质瘤治疗的前沿技术和理念。

行守正之道
——爱见新生病例分享
本环节为MDT优秀病例分享环节,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刚教授主持。
江苏省人民医院王协锋教授分享了一例高级别胶质瘤经MDT全程管理病例。该病例为一名81岁男性患者,因“双下肢乏力1周”入院,2022-5-12头颅MR平扫+增强提示右侧颞叶占位,考虑高级别胶质瘤可能大;行肿瘤切除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胶质瘤细胞瘤(IDH野生型,WHO 4级);术后1月MRI显示肿瘤完全切除,2022-6-14首次佩戴电场治疗,进行同步放化疗;患者目前肿瘤控制良好,无复发迹象,电场治疗处于第十个疗程使用中。同时王协锋教授还对患者电场治疗期间的专业DSS团队支持、电场贴片使用、轻微头皮反应及处理、依从性数据等全程管理情况进行了介绍。
讨 论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黄广龙教授和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李飞教授围绕病例展开了精彩的讨论,分享了有关脑胶质瘤电场治疗使用、综合治疗选择以及MDT管理的经验和心得。

会议总结
会议最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刚教授作会议总结:今天的学术活动精彩纷呈,既有对于脑胶质瘤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的解读,又有包括对胶质瘤病理诊疗、放疗以及综合治疗方面新进展的介绍,各位专家教授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分享。胶质瘤是整个神经外科中关注最为活跃的一种难治性疾病,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激励大家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同时也感谢再鼎医药搭建的交流平台。
TIP: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