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0日发布 | 213阅读

【中国声音】帕金森病患者类淋巴系统动力学障碍

王之韵

浙大二院神经内科

浦佳丽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达人收藏
脑医汇,由外而内,融“汇”贯通

同步发表于【神内资讯】微信公众号











帕金森病(PD)是第二大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运动功能障碍,病理表现主要是黑质(SN)中多巴胺能(DA)神经元的进行性丧失,伴有α-突触核蛋白(α-syn)的错误折叠及聚集。然而,α-syn的清除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类淋巴系统是最近发现的一种血管周围间隙(PVS)组成的颅内液体清除管道,通过类淋巴系统,脑脊液(CSF)可从大脑中将代谢废物及α-syn等错误折叠蛋白清除出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类淋巴系统可能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然而,大多数研究基于有创方法,难以在临床推广。因此迫切需要无创方法评估类淋巴清除在临床PD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


近日,该研究成果以“Reduced coupling of Global Brain Function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Dynamics in Parkinson’s Disease”为题在线发表于领域核心期刊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 Metabolism(最新影响因子6.96;中科院神经科学1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张宝荣教授浦佳丽副教授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团队成员浙大二院神经内科研究生王之韵宋哲博士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01353)和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2020C03020)的资助。






[Wang Z, Song Z, Zhou C, Fang Y, Gu L, Yang W, Gao T, Si X, Liu Y, Chen Y, Guan X, Guo T, Wu J, Bai X, Zhang M, Zhang B, Pu J. Reduced coupling of global brain function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dynamics in Parkinson's disease. J Cereb Blood Flow Metab. 2023 Mar 16:271678X231164337. doi: 10.1177/0271678X231164337.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6927139.]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研究发现,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的低频段(<0.1Hz)全脑血氧水平依赖性(gBOLD)信号与小脑底部CSF流入动力学存在耦合关系,二者的耦合强度可能是量化类淋巴系统动力学的良好无创指标。


在本研究中,我们纳入了首诊未用药PD患者和健康对照(NC),基于gBOLD-CSF耦合强度,探究首诊未用药PD是否存在类淋巴系统动力学的障碍,随访评估基线gBOLD-CSF耦合强度与PD患者运动和非运动症状基线严重程度及纵向进展速度的相关性。


此外,由于睡眠障碍在PD患者中极为广泛,且类淋巴系统与睡眠密切相关,我们也探索了gBOLD-CSF耦合强度与睡眠障碍之间的关联。


2

研究方法

PD患者根据国际运动障碍协会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排除共患有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继发性PD/颅内动静脉畸形/严重认知障碍/左利手或双利手/无法耐受MRI检查的受试者。


受试者接受人口学信息收集、临床评估和3.0TMRI扫描。人口学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临床评估包括: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SRS)、帕金森病睡眠量表评分(PDSS)、快速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问卷-香港(RBDQ-HK)。MRI数据处理流程如下:将gBOLD-CSF耦合强度量化为全脑gBOLD信号和小脑底部CSF流入信号的互相关数值。症状进展速度用((随访数值-基线数值)/随访时间间隔)表示。基线PD患者根据PDSS、RBDQ-HK评分高低区分亚组。


3

研究结果

研究纳入82名首诊未用药的PD和年龄、性别匹配的77名NC,在NC和PD人群中各自进行了13次及21次随访(图1)


图1:患者入组流程


首先,我们验证了<0.1Hzrs-fMRI的全脑gBOLD与小脑底部CSF流入动力学存在耦合关系(图2)


图2:gBOLD-CSF信号获取及耦合关系图示


我们发现首诊未用药PD患者的gBOLD-CSF耦合系数显著高于NC,表示PD患者的gBOLD-CSF耦合强度更低,类淋巴系统动力更弱,且在所有样本中,年龄和gBOLD-CSF耦合系数显著相关。因此我们在后续研究中回归了年龄和性别,发现基线UPDRS-II和gBOLD-CSF耦合系数相关,UPDRS-I和UPDRS-III未发现相关(图3)


图3:基线gBOLD-CSF耦合系数组间差异及与年龄、UPDRS相关性


在随访中,我们发现基线gBOLD-CSF耦合系数与gBOLD-CSF耦合系数变化速度、PD患者UPDRS-III、UPDRS-II变化速度显著相关(图4)


图4:基线gBOLD-CSF耦合系数与自身及UPDRS评分纵向变化相关性


在PD人群中,我们发现PDSS-高评分组的gBOLD-CSF耦合系数低于PDSS-低评分组,在PD-possibleRBD人群中,gBOLD-CSF耦合系数与RBDQ-HK评分存在边缘显著性(图5)


图5:基线gBOLD-CSF耦合系数与PD睡眠障碍相关性


4

研究结论

gBOLD-CSF耦合强度或可成为非侵入性评估类淋巴系统动力学的手段,首诊未用药PD患者gBOLD-CSF脱耦合更为严重,且在睡眠障碍者中更为明显。最后,较低的gBOLD-CSF耦合强度可能是PD运动症状快速恶化的潜在预测指标。


张宝荣 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兼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临床药理神经组长。


兼任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和卫生部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双聘PI;浙江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学会主任委员;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张宝荣教授从事神经内科临床与教学工作30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对疑难危重病的诊断与治疗作出贡献;解释了帕金森病的运动控制理论,发表了系列高影响文章,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确立了国内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主要类型。是国内外著名的运动障碍性疾病领域专家,目前为国际运动障碍协会亚太地区理事。


擅长神经遗传病的遗传咨询及基因检测、帕金森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帕金森病患者iPS细胞的建立、老年性痴呆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亨廷顿舞蹈病的诊治及分子机制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至今已被SCI他引近450次(包括如Nat.genet等引用),主持973项目(项目负责人)1项、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5项,获省科技进步奖2次,2009年香港林百欣高科技奖一等奖。

浦佳丽 副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副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

科研部副主任(主持工作),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博士,纽约州立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后,德国汉堡大学访问学者。擅长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诊治,如帕金森氏病,神经遗传变性疾病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rain、Mov Disord、Cell Rep、NPJ PD等领域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


现任浙江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秘书长,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调控分会委员,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

扫描二维码或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原文

相关推荐

【中国声音】ASC斑点促进帕金森病α-突触核蛋白病理进展

近日,浙大二院神经内科团队的另一项研究成果以“ASC specks exacerbate α-synuclein pathology via amplifying NLRP3 inflammasome activities”为题在线发表于领域核心期刊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最新影响因子9.587;中科院神经科学1区)。该研究通过体内、外研究共同探索ASC斑点对PD病理的调控作用和相关机制,提示靶向ASC可能是抑制PD病理进展的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神内资讯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
所属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