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康德莱医械集团旗下神经介入类产品子公司璞霖医疗和璞慧医疗,璞霖医疗专注于市场营销及客户服务,产品线涵盖康德莱医械集团及旗下子公司所有产品线(冠脉介入、神经介入、外周介入、血管内影像、骨科、泌尿、消化等)。璞慧医疗专注于神经介入领域通路、治疗器械的研发和生产。
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科室:脑血管病中心
术者:戴冬伟、钱磊 等

患者:女,89岁。
主诉:突发头痛伴呕吐16小时,加重4小时。
病史:患者1月30日凌晨6点左右被家属发现嗜睡、精神状态差,有明显头痛伴呕吐症状,当时未及时就医,于1月31日上午5点出现烦躁、认知障碍伴小便失禁。7时许由120送至外院,头颅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破入脑室系统;双侧基底节区腔梗;老年脑”。后患者转至我院急诊,行头颅CTA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前交通动脉瘤,可疑大脑前动脉瘤及左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查体:GCS11分,颈强+,脑膜刺激征阳性,H III级,右侧巴氏征可疑阳性。
既往史:既往“脑梗、高血压、主动脉弓夹层、室早”病史。
我院头部CT平扫


我院CTA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前交通动脉瘤、左侧大脑前动脉A2段瘤、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高血压病(III级,极高危);室性早搏。
完善术前准备,急诊行右侧脑室外引流+颅内压脑室探头植入术,术中测ICP 25mmHg,测压后立即夹闭引流。术后急诊行DSA脑血管造影评估+多发动脉瘤栓塞术。


造影评估弓上血管情况(左图),因三型弓+左侧颈总动脉发出后向左侧上行,选择经股动脉入路难度较大;而选择经桡入路似乎更不可能,因为右侧颈总动脉和左侧颈总动脉之间呈锐角“发卡”弯,经过评估后选择经股入路,颈动脉穿刺置鞘作为备用方案。





造影经股置入6F短鞘,5F 125cm SIM2造影导管。造影显示右侧A1段纤细,L-VA生理性纤细,同侧PICA以远未显影。
在左侧颈内动脉造影时发现三个动脉瘤,分别为前交通动脉瘤,左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左侧大脑前动脉A2段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瘤体最大,遂首先治疗前交通动脉瘤。
1)6F 短鞘
2)5F 125cm SIM2造影导管
3)璞慧Wellthru 6F 115cm支撑导管
4)璞慧Wellpath 0.017" 155cm微导管
5)7/24、5/20、4/12、4/8、3/6、2/6*2、2/4*2、2/6共10枚弹簧圈

璞慧Wellthru 6F 115cm支撑导管同轴技术下只由Simmon 2造影管辅助和导丝指引下,即可行至左颈内开口处,撤除造影管、导丝,无长鞘支撑下SV-5辅助中间导管,轻松到达岩骨段,提供支撑力。并且支撑性能稳定,保障了后期微导丝微导管稳定到位。右动图为治疗结束后撤导管时观察到中间导管“顶瓣”支撑的形态。


DSA图像测量:
Acom-AN 3.46*9.52*6.58mm,
L-ACA-AN 2.87*4.33mm,
L-MCA-AN 3.06*2.46mm。


3
璞慧Wellpath 0.017" 155cm微导管塑形“J”型后轻松到位, Acom-AN依次填入7/24、5/20、4/12、4/8、3/6、2/6*2共7枚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Raymond I级。分支血管通畅。


4
撤出栓塞导管后在微导丝辅助下微导管超选进入左侧ACA-AN,璞慧Wellpath 0.017" 155cm微导管长度增加5cm方便了手术操作,其长度保证了顺利到达远端动脉瘤瘤颈口,稳定导管头端后顺利填入两枚弹簧圈2/4*2共2枚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Raymond II级,分支血管通畅。


5
然后撤出栓塞导管后,重新塑形半径稍小的“J”型,在高温蒸汽熏蒸微导管头端后,微小半径的塑形稳定展现,这说明璞慧Wellpath 0.017" 155cm微导管不但长度增加5cm,在导管重复塑形性能方面更是表现优异,在微导丝辅助下该微导管超选进入左侧大脑中分叉部动脉瘤,考虑到该动脉瘤累及早发额支且非责任动脉瘤,故在栓塞中采用疏松栓塞保留分支血管通畅的策略,璞慧Wellpath微导管稳定到位后顺利填入1枚2/6共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Raymond III级,早发额支动脉通畅。



6
术后头颅CT可见出血未见增加,遂开放脑室外引流管,调整高度缓慢释放血性脑脊液。

(1)在治疗远端病变时有时会存在微导管长度不够的问题,璞慧-微导管长度为155cm,比传统微导管长5cm,额外增加的长度在一些特殊场合可以为手术顺利快捷开展提供了更多便利,并且该微导管在重复头端塑形能力和长久的形态保持能力上表现优异。本例动脉瘤为高分级的破裂动脉瘤伴有脑积水,在无法100%判断责任动脉瘤的时候,我们只有把三枚动脉瘤都妥善处理才能放心,此时需要尽量避免在急性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故我们提前放置了脑室外引流管(栓塞前夹闭状态)以防止使用抗板药物后穿刺道出血等并发症。
(2)璞慧-中间导管其良好的通过性能以及支撑性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能够在无长鞘辅助支撑的情况下依然能很好到达远端并提供稳定支持。本患者弓形属于典型三型弓,各大开口靠得很近且成角度很锐利,在桡动脉无法搭建通路以及颈动脉穿刺置鞘风险较高的情况下,股动脉似乎成为了唯一的选择,而弓型限制了较硬的长鞘的进入,我们使用璞慧-中间导管通过“顶瓣”法支撑顺利进入颅内并提供稳定支撑,这样的方法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起到“出奇兵”制胜的效果。

戴冬伟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上海长海医院)
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诊医师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脑卒中专业委员会总干事
国家卫健委脑防委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神经系统疾病专委会秘书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脑卒中血运重建专委会常务委员
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东方航空首席医疗专家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卫健委脑防委基金及省市级基金等5项。发表论文40余篇,一作/通讯SCI论著20余篇,参编专著及教材6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及实用新型专利12项,获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首届“介入之音”中国神经介入大赛全国决赛总冠军。
钱磊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上海长海医院)
脑血管病中心主治医师,讲师
从事神经介入工作多年,擅长脑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如颅内动脉瘤、颅内出血、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海绵状血管瘤、缺血性血管性疾病(颅内外血管狭窄)的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一作 SCI论著2篇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