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01日发布 | 1323阅读
神经介入-狭窄

【桡道而行,有例可循】曹文杰:Tethys®中间导引导管经桡入路辅助静脉窦支架植入治疗特发性颅高压一例

曹文杰

华山医院

达人收藏

术者寄语

静脉窦狭窄目被认为是特发性颅高压的重要病因之一,静脉窦支架植入术在特发性颅高压合并静脉窦狭窄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已被临床研究所证实。


静脉窦支架植入术的难点在于如何顺利的将支架通过颈静脉球及横窦与乙状窦的转角处。此时,灵活应用通过性能较强的中间导管如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在中间导管越过这两个大转角并置于横窦远心端,再利用特洛伊木马技术可以轻松地将支架输送到位,最终可顺利地完成静脉窦支架植入术。现将我们近期诊治的1例接受静脉窦支架植入术的特发性颅高压患者资料分享如下。



病例简介

01 患者基本信息

一般资料:女性,30岁,因发作性黑曚伴双眼视力下降1年余入院

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诱因下发作性双眼黑曚,持续数秒后可自行好转,剧烈活动后出现黑曚频率更为显著。而后逐步出现双眼视力下降,右眼更为明显。有时会出现耳鸣不适。外院眼底荧光造影提示双眼视神经病变。头颅MRI未见明显异常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慢性发热、关节肿痛、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


02 检查评估

入院查体:身高153cm,体重70kg。神清,对答切题。右眼视力0.1,左眼视力0.5。双眼外展略受限。双耳听力基本对称。口角不歪、伸舌不偏。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活跃,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

术前化验: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D二聚体均正常范围。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III:阴性。HIV、RPR:阴性。


03 术前影像资料

术前眼底检查:双眼视乳头水肿。


术前MRI(T1):未见明确静脉窦/静脉T1高信号影。


术前MRV:双侧横窦乙状窦交界重度狭窄。


术前DSA:双侧横窦乙状窦交界处重度狭窄。


术前腰椎穿刺:压力>300mmHg,WBC<1*10^6/L,Pro 0.32g/L,Glu 3.3mmol/L,同步血糖6.2mmol/L。脑脊液细胞学:未见异型细胞。



诊疗经过

01 术前讨论

该患者表现为慢性进展性视力双眼视力减退合并耳鸣,头痛症状不明显,眼底检查发现双侧视乳头水肿,提示存在颅高压。腰椎穿刺提示颅内压>330 mmH2O,脑脊液常规、生化、脱落细胞均正常范围,可以排除颅内感染和肿瘤性病变。头颅MRV双侧横窦乙状窦交界处狭窄,未见明确血栓形成。因此,综合考虑为静脉窦狭窄引起的特发性颅高压。


针对静脉窦狭窄相关的特发性颅高压,可以采取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静脉窦支架植入、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及视神经鞘减压术,充分告知利弊后,患者及其家属决定行静脉窦支架植入术,于是我们在全麻下行静脉窦测压+静脉窦支架植入术。

02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选择

  • 6F长鞘

  • XT-27微导管

  • Transend Floppy 300微导丝

  • Precise 8*40 mm支架

  • 加奇生物6F 11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


03 手术过程

首先,建立右侧桡动脉通路,进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明确双侧横窦乙状窦交界区狭窄,排除动静脉瘘。再建立右侧股静脉通路,5F 125 造影导管与6F长鞘组成同轴系统,将长鞘置于右侧颈内静脉远心端。泥鳅导丝引导下将造影导管置于右侧横窦近窦汇处,通过造影导管行静脉窦测压,狭窄远端压力22mmHg,狭窄近端压力21mmHg,跨狭窄段压力差为1mmHg,故放弃右侧静脉窦支架植入术。


再利用同轴技术将6F 长鞘置于左侧颈内静脉远心端。尝试通过泥鳅导丝将造影导管置于左侧横窦失败,撤出造影导管,更换XT-27微导管,在Transend Floppy 300微导丝引导下顺利到达窦汇处。通过微导管进行静脉窦测压,狭窄远端压力26mmHg,狭窄近端压力18mmHg,跨狭窄段压力差为8mmHg,故决定行左侧静脉窦支架植入术。


撤除微导管,选用Precise 8*40mm支架,沿Floppy 300微导丝尝试将Precise支架越过狭窄段失败。撤出支架,沿Floppy 300微导丝将Tethys®中间导引导管顺利送达左侧横窦远心端。再利用特洛伊木马技术将Precise支架推送到位,回撤Tethys®中间导引导管,支架定位准确后成功于跨左侧横窦-乙状窦狭窄处释放。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下支架顺利通过左侧横窦乙状窦交界处


再次将XT-27微导管穿过支架送至横窦远心端,对支架远近端进行测压,支架远端压力22mmHg,近端21mmHg,压力差为1mmHg。复查造影提示左侧横窦狭窄显著改善,DynaCT未见颅内出血。遂结束手术。


04 术后情况

术后即刻影像及患者术后情况:左侧横窦-乙状窦交界处狭窄显著改善,患者术后耳鸣较术前改善,视力无进一步加重,无头痛不适。


术后随访情况:术后3天,再次腰穿,压力190mmH2O,脑脊液常规、生化均正常。


05 产品使用感受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的头端较为柔软,顺应性好,通过性强,可轻松的越过迂曲的血管,6F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的大内腔可兼容直径8cm以下的Precise支架。利用特洛伊木马技术,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可轻松解决静脉通路迂曲支架无法到位的临床困境。


病例总结

  //  

特发性颅高压以头痛、视乳头水肿和视力受损为主要临床表现,好发于肥胖女性,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诊断标准包括:

(1)临床症状和体征仅表现为与颅内压增高和视乳头水肿相关的症状、体征;

(2)侧卧位腰穿压力≥250mmH2O;

(3)脑脊液成分正常; 

(4)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颅内压增高。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静脉窦狭窄是导致特发性颅高压的重要原因。静脉窦狭窄可引起静脉窦回流受阻,静脉窦内压力增高,蛛网膜下腔与静脉窦压力差随之减少,脑脊液通过蛛网膜颗粒向静脉窦内的吸收减少,从而引起脑脊液含量增加、颅内压增高。增高的颅内压又可以进一步压迫静脉窦,加重静脉窦的狭窄,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通过血管内治疗解除静脉窦狭窄理论上可用于治疗特发性颅高压。的确,大量研究表明静脉窦支架植入术在合并静脉窦狭窄的特发性颅高压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静脉窦支架植入不仅可有效地降低颅内压,也可以保护视神经、改善患者的视力。

本例患者为一肥胖女性,以慢性进展性视力减退为突出临床表现,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而引起了严重的双眼视力下降,右侧视神经甚至出现了神经萎缩。入院后通过血生化、腰穿、神经影像、DSA等检查,最终明确诊断为特发性颅高压合并静脉窦狭窄。通过对双侧静脉窦进行连续测压发现,左侧横窦-乙状窦交界处的跨狭窄压力差高达8mmHg,而右侧横窦-乙状窦交界处的跨狭窄压力差仅为2mmHg,于是我们对左侧横窦-乙状窦交界处的狭窄进行了介入治疗

本例患者介入治疗中碰到的难点是支架无法在单纯的微导丝引导下越过左侧横窦-乙状窦的转角,考虑和系统的支撑性不足、支架的质地偏硬、横窦-乙状窦转角过大有关。我们及时调整手术方案,借助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利用特洛伊木马技术,最终顺利地将Precise支架推送至目标位置,并成功释放支架,术后左侧横窦-乙状窦狭窄显著改善,跨狭窄压力差从术前的8mmHg,下降为术后的1mmHg。术中无出血、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天复查腰穿提示颅内压显著下降,期待远期随访结果。

通过该病例的诊治,我们认为Tethys®中间导引导管除了在急诊取栓、动脉瘤栓塞、ICAS的介入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也可以在颅内静脉/静脉窦病变中展现出非凡的魅力,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术者简介

曹文杰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 擅长脑卒中急性期救治和脑血管介入治疗。曾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医院脑研究中心进修学习(2012-2013)。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神经内科访问学者(2019)。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30篇。

  • 目前担任中华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血管监测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介入协作组委员,上海卒中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SVN杂志以及临床内科杂志编委。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嘉介谈

67.2万阅读 | 409内容

桡动脉专栏

1.2万阅读 | 9内容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