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03日发布 | 1368阅读
脊髓脊柱-脊柱畸形

【病例分享】后路关节间撑开颈枕融合治疗B型颅底凹陷合并Chiari畸形I型一例(脊柱脊髓系列十七)——浙二神外周刊(第397期)

林炜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应广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朱永坚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达人收藏
































































































“浙二神外周刊”每周病例回顾,提出最优化的临床治疗分析和随访指导意见。专业讨论意见仅代表浙二神经外科团队观点,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同道斧正!每期讨论病例资料及整理均为“浙二神外周刊”原创,“浙二神经外科”授权官方合作新媒体《神外资讯》发布,其他网络媒体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提示

“浙二神外周刊”不定期接收外院投稿,审核后发表。欢迎各专业同道联系我们,分享精彩病例、研究热点或前沿资讯。投稿请联系:shishi74@163.com


前言


浙医二院神经外科真正建立脊柱脊髓亚专科始于2008年,经过十多年培育和发展,形成一个专科病区、两个医疗组、四位高级职称专业人员,年手术量近千台,手术种类全方位涵盖脊髓肿瘤、先天畸形、血管病及脊柱退变性疾病等,在专科发展方向上坚持了鲜明的微创特色。从381期开始系列报道该专业组的相关病例,包含经典病例术式介绍、少见罕见病例报道、新技术开展、疑难复杂病例及并发症讨论等,与同道共享,并希望大家,尤其是骨科同道的指导和交流,以期推动我国神经脊柱疾病诊治水平的共同提高。


病史简介


患者,女,49岁,因“双上肢麻木2年,加重2月余”于2022-11-08入院。


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上肢除大拇指外持续性麻木,以夜间为重,未予重视。2月前患者上肢麻木加重,偶有头晕,遂来我院就诊,行颈椎核磁共振平扫提示“颅底凹陷症合并Chiari畸形I型,脊髓空洞症”。我科门诊拟“颅底凹陷症”收治入院。

诊治经过


入院查体:四肢肌力5级,双上肢除大拇指外四指浅感觉减退,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Hoffmann征阴性。


术前我院CT提示:B型颅底凹陷症,寰枕融合(图1)。术前MRI平扫提示:Chiari's畸形I型合并脊髓空洞症考虑;颅底凹陷症;颈3/4、颈4/5、颈5/6和颈6/7椎间盘膨出(图2)。


图1. 术前CT提示:齿状突位于钱氏线上方12mm,寰椎齿状突间距小于3mm,枕骨大孔处枕骨与C1后弓融合。

图2. 术前MRI提示齿状突向上移位,延颈髓前方受压。小脑扁桃体经枕大孔下疝,低于枕大孔约9mm,延颈髓后方受压。C2–T2水平脊髓增粗并正中内可见梭形长T2信号。


经术前讨论,患者病程表现为双上肢持续性麻木并逐渐加重,存在感觉减退。结合影像,患者为B型颅底凹陷症,不合并寰枢椎脱位,小脑扁桃体下疝低于枕大孔约9mm,C2–T2水平脊髓内可见梭形长T1长T2信号。诊断考虑为“1.B型颅底凹陷症;2.Chiari畸形I型;3.脊髓空洞症;4.寰枕融合”。


手术方案拟采用后路枕骨大孔减压联合后路关节间撑开颈枕融合内固定术。对于B型颅底凹陷症,通常认为其不存在上颈椎不稳,可不进行内固定。然而,该患者为B型颅底凹陷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影像学上显示齿状突向上移位压迫延髓腹侧,同时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压迫延髓背侧,导致延髓受压严重,颅颈交界区域狭窄拥挤,脑脊液动力学紊乱,脊髓空洞形成;同时,该患者存在寰枕融合畸形,为不稳定的风险因素。对于单纯Chiari畸形I型患者,后颅窝减压联合或不联合硬膜扩大成型术是最常用的术式。然而,单纯后颅窝减压无法解除该延脊髓前方的压迫,难以有效扩大颅颈交界区椎管容积以及恢复理想的脑脊液动力学。后颅窝减压联合硬膜扩大成形术虽能够提供更大的减压效果,但效果也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并且脑脊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会显著升高。因此,我们对该患者在减压的基础上进行后路关节间撑开枕颈融合内固定,使齿状突下降,并缓解延脊髓腹侧压迫,从而为颈延髓前后提供足够的减压空间。


手术经过

患者全麻后,取俯卧位,头置于头托,颅骨牵引(8kg),取颈部后正中切口,切开皮肤筋膜及肌肉,暴露枕骨大孔及其融合的C1后弓及C2,咬除与枕骨大孔融合的颈1后弓,完成枕骨大孔扩大减压,显微镜下向两侧暴露C1/2侧块关节间隙,关节铰刀处理关节软骨,扩大关节间隙,左右分别取植骨块植入5号和6号融合器,C2左右各置入椎弓根螺钉1枚(22、26),枕骨固定枕骨板,螺钉固定,左右分别连C2及枕骨螺钉,螺帽锁定。C臂摄片示螺钉位置及复位满意,留置皮下负压引流管1根,缝合肌肉、筋膜及皮肤。


术后患者上肢麻木稍改善。术后复查颈椎MRI及CT见C2–T2脊髓空洞明显缓解,齿状突复位满意(图3–5)。


图3. 术后CT显示齿状突较术前明显下移,复位满意,寰椎后弓切除,颈椎管容积扩大。


图4. 术后MRI显示延髓腹侧受压明显改善。


图5. 术后MRI显示C2–T2脊髓空洞较术前明显缓解。


讨论

先天性颅底凹陷症是由于颅底和寰枢椎发育不良,引起枢椎齿状突突入枕骨大孔,导致枕骨大孔及颅后窝相对狭窄,压迫延髓和脑干,引起相应的后组颅神经症状和其他临床症状[1]。Goel根据颅底凹陷是否合并寰枢椎脱位,将颅底凹陷症分为A型(合并寰枢椎脱位)和B型(不合并寰枢椎脱位),亦被称为不稳定型及稳定型[2]


延颈髓压迫和颅颈交界稳定性是手术方案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3]。其中,对于存在颅颈或寰枢椎不稳定的情况,固定是必要的。对于不合并寰枢椎脱位的稳定型颅底凹陷症,多数学者认为其不存在上颈椎不稳,因此手术主要根据压迫的来源方向,选择前路经口齿状突切除或者后路部分枕骨及寰椎后弓减压[4];内固定方式(枕颈固定或寰枢椎固定)哪一种更为有效,尚有待进一步研究[5]。然而,Goel认为B型颅底凹陷症亦存在长期慢性的上颈椎不稳,毛紫龙等[1]研究表明该型通过后路单一固定手术减轻慢性不稳导致的增生从而取得良好效果。


颅底凹陷症合并Chiari畸形在临床上较少见,治疗复杂,尚无统一治疗方案。由于颅底凹陷症合并Chiari畸形者枕骨大孔区前后径缩短且存在后颅窝狭小、小脑扁桃体压迫,延颈髓前方和后方共同受压,其延颈髓受压较单纯Chiari畸形更重[7];延颈髓受压成角畸形亦可致延颈髓牵拉损伤。对于本例患者,单纯后颅窝减压难以提供充足的减压空间;联合硬膜成形术无法解除齿状突对延脊髓前方的压迫,且脑脊液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上升。


综上,本例患者病程以慢性双上肢麻木为特点,影像学上可见B型颅底凹陷合并Chiari畸形,齿状突向后上压迫延颈髓,小脑扁桃体下疝向前压迫延颈髓,并伴有脊髓空洞形成,主要诊断为B型颅底凹陷症合并Chiari畸形I型?手术方式采用后路寰椎后弓减压联合关节间撑开枕颈融合术,直接后路撑开复位内固定除了能改善患者寰枢椎不稳之外,还可通过齿状突的下移从延颈髓前方有效扩大颅颈交界区椎管容积,缓解蛛网膜下腔受压,改善局部脑脊液循环[6]。术后患者症状改善,复查CT及MRI显示延髓腹侧受压明显改善,脊髓空洞缓解,齿状突较术前明显下移,颈椎管容积扩大。由此,对于B型颅底凹陷合并Chiari畸形患者,后路单纯减压联合关节间撑开枕颈融合术可以有效提供减压空间,改善局部脑脊液循环,达到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查看

[1] 毛紫龙, 左威, 程超, 等. 后路枕颈固定复位减压术治疗颅底凹陷症的疗效分析[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 27(7): 529–532.

[2] 孙奎, 梁必如, 刘永皑, 等. 后路枕颈融合联合寰椎后弓减压手术治疗不稳定颅底凹陷症[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 34(11): 1148–1150.

[3] Brito J N P de O, Santos B A Dos, Nascimento I F, et al. Basilar invagination associated with 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I: A literature review[J]. Clinics, 2019, 74: e653.

[4] Goel A, Sathe P, Shah A. Atlantoaxial Fixation for Basilar Invagination without Obvious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Group B Basilar Invagination): Outcome Analysis of 63 Surgically Treated Cases[J]. World Neurosurgery, 2016, 99: 164–170.

[5] Atul G. Instability and basilar invagination[J]. Journal of Craniovertebral Junction & Spine, 2012, 3(1): 1–2.

[6] 杨攀. Chiari畸形Ⅰ型并不稳定型颅底凹陷的手术策略[D]. 西南医科大学, 2017.

[7] Goel A, Nadkarni T, Shah A, et al. Radiological evaluation of Basilar invagination without obvious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Group B-basilar invagination): An analysis based on a study of 75 patients[J]. World Neurosurgery, 2016: 375–382.


(本文由浙二神外周刊原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林炜炜医生整理,应广宇副主任医师和朱永坚主任医师审校,张建民主任终审)


点击进入浙大二院神外官方账号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