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29日发布 | 1408阅读

Talent X 专栏 | 李海洋: DBS术后相关并发症分析

李海洋

河南省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DBS术后相关并发症分析


     背景介绍

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性疾病及部分精神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已广泛得到认可。但是,即使是这样一个微创的手术,也存在诸如手术操作本身、硬件相关等并发症。如何在围手术期间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及处理相关并发症是提高DBS手术安全性的关键。DBS术后相关并发症通常包含手术相关并发症、硬件相关并发症及刺激相关并发症三大类。其中刺激相关并发症大多可以通过调整刺激参数得到解决,这里结合文献及我们的一些经验分析一下手术相关并发症和硬件相关并发症。


手术并发症

#1 脑 卒 中

脑卒中是DBS手术最严重的潜在并发症,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大量文献报道DBS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在0-5%,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在0-2%。文献报道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史、高龄、电极穿过脑室壁和脑沟及术中微电极记录的使用等。出血的位置一种常位于基底节区电极路径周围,另一种常位于大脑皮层下,前者可能是电极尤其是微电极损伤血管所致,后者更可能是皮层静脉损伤造成的静脉充血性出血。

缺血性脑卒中在DBS手术中很少见,有一些在立体定向苍白球切开术后出现迟发性内囊缺血梗死的报道,缺血性脑卒中可能是在立体定向毁损手术中更常见的并发症。

对于如何避免或减少DBS术后脑卒中的发生,Starr等根据其中心的经验建议如下:
(1) 术中保持收缩压低于140mmHg,平均动脉压低于90mmHg,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术中行动脉血压监测并持续应用静脉降压药物控制血压。
(2) 避免损伤或电凝静脉结构。手术在直接看到皮层表面血管的情况下进行,术前行MRI T1增强序列以更好识别动静脉,术前规划穿刺路径要避开脑沟和脑室。
(3) 在苍白球手术中,避免穿刺深入视束进入脉络膜裂。
(4) 手术期间或术后任何突然的Valsalva动作都有导致出血的风险。患者如有上呼吸道感染或任何其它可逆性咳嗽源则应推迟手术。
(5) 避免将器械快速(>0.5mm/s)插入或拔出大脑。
(6) 术中和手术结束时使用明胶海绵和生物胶覆盖电极的皮层进入点以避免硬膜下血液集聚。另外,有研究认为在允许的情况下,减少微电极的使用可能也有助于降低出血的风险。


#2 感  染

Bhatia等人(2011)对1997年至2009年间发表的35项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其中包括3550名患者,报告的平均感染率为4.7%。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感染通常发生于脉冲发生器和延伸导线周围,而不是电极周围。

根据文献及多中心经验,预防感染的措施包括:
(1) 严格无菌操作。
(2) 尽量减少手术时间。
(3) 在皮肤切开前至少30分钟使用抗葡萄球菌头孢菌素预防感染,手术时间大于3小时给予第二剂。
(4) 钻孔处尽量使用C形切口而不是直切口,以避免骨孔或电极位于切口下。对于皮下脂肪少的非常瘦的患者,可以将连接头及锁定帽下颅骨表面部分磨除,以避免局部过于突起导致远期皮肤溃烂,植入材料外露感染。


#3 癫  痫

文献报道DBS术后癫痫的发生率在0.4-3.1%。Pouratian等报道DBS术后癫痫可能与局部脑出血、缺血、水肿、年龄大于60岁及电极路径穿过脑室等因素相关。


#4 静脉空气栓塞(VAE)

相对少见并发症。部分采取半坐位或头位抬高的DBS手术,尤其是局麻下植入电极的发生率较高。VAE的表现包括咳嗽、呼吸急促、胸痛、躁动不安、 血氧饱和度下降、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生命体征的改变、心电图变化等。剧烈的咳嗽是空气静脉栓塞早期最重要的体征。处理的紧急措施有:生理盐水冲洗术野、骨孔边缘涂骨蜡、增加氧流量、降低头部高度、适当镇静等。


#5 IPG周围无菌液体集聚

有数个DBS术后IPG周围无菌液体集聚的个案报道,积液化验检查证实是脑脊液通过皮层穿刺点经延伸导线流至IPG周围囊袋所致。部分情况可自发吸收。对于积液持续增多的,有报道可以通过腰大池持续引流结合局部加压的方法解决。


#6 术后精神错乱

文献报道STN-DBS术后精神错乱发生率1-36%不等。其发生可能与额叶穿刺、手术时间长、多巴胺能药物停用、术前存在认知功能缺陷等因素有关。术后精神错乱通常是暂时性的。


硬件相关并发症

硬件相关并发症包括颅内电极移位、电极及延伸导线断裂、皮肤破溃、IPG移位等。

#1 电极断裂

大多数的导线或电极断裂发生在电极和延伸导线的连接处。导线或电极断裂的发生率在0.94-8.5%不等。其在肌张力障碍、Tourette综合征等头部活动较严重的患者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将DBS电极连接头固定于顶部颅骨而不是颈部是预防导线断裂的主要方法。


#2 电极移位

一项对728例患者的研究发现电极移位发生率为0.5%,是一种罕见并发症。电极移位的发生通常是电极没能充分牢靠固定于颅骨。通过使用Stimloc(Metronic公司)或微型钛连接片将电极固定于颅骨可以预防电极移位。另外,在额顶部头皮下留下多余的电极线圈,以便连接头上的张力不会直接传导到锚定处的电极导线上引起电极移位。


#3 皮肤破溃

多发生于DBS电极与延伸导线的连接处,其发生率在0.6-6.5%。皮肤较薄的老年患者、脉冲发生器(IPG)皮肤张力较高的患者也容易出现IPG周围皮肤破溃。

预防皮肤破溃的措施有:
(1) 在磨除颅骨表面形成骨槽以放置连接头避免突起。
(2) 多余的延伸导线应置于IPG下方而不是其上方。
(3) 对于皮肤菲薄的较瘦患者,可以将IPG置于胸大肌下。
(4) 定期随访检查DBS系统表面皮肤,发现皮肤非常薄且无血管,可以将连接头或IPG移位至新的位置预防皮肤破溃。


#4 IPG 移 位

文献报道DBS术后IPG移位发生率约0.5-2.27%。IPG移位通常是由于IPG植入时固定不牢靠、囊袋制作过大或患者肥胖等导致的IPG在皮下的位置改变。患者强迫行为摆弄IPG也可能造成IPG移位。IPG移位可能引起导线断裂、可充电IPG不能正常充电等。通过胸部X线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尽管DBS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广泛认可,其并发症问题仍不能忽视。通过对DBS相关并发症及常见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在围手术期采取积极措施,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使DBS手术更加安全。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Kleiner-Fisman G, Herzog J, Fisman DN et al. Subthalamic nucleus deep brain stimulation: summary and meta-analysis of outcomes. Mov Disord.2006; 21(Suppl 14):S290–S304.

Zrinzo L, Foltynie T, Limousin P et al. Reducing hemorrhagic complications in functional neurosurgery: a large case series and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J Neurosurg.2011;116(1):84–94.

Bakay, Roy A. E. Movement Disorder Surgery. Stuttgart Georg Thieme Verlag, 2009.

Bhatia R, Dalton A, Richards M et al. The incidence of deep brain stimulator hardware infection: the effect of change in antibiotic prophylaxis regimen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Br J Neurosurg. 2011;25(5):625–631.

Pouratian N, Reames DL, Frysinger R et al.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seizures after deep brain stimulation surgery. Clinical article. J Neurosurg.2011;115(2):310–315.

Chang EF, Cheng JS, Richardson RM et al. Incidence and management of venous air embolisms during awake deep brain stimulation surgery in a large clinical series. Stereotact Funct Neurosurg.2011;89(2):76–82.

Hanuska J, Urgosik D, Raev S, et al.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 to the IPG Subcutaneous Pocket after Deep Brain Stimulation Implantation: A Case Report. Stereotact Funct Neurosurg. 2019; 97(5-6):404-406.

Boviatsis EJ, Stavrinou LC, Themistocleous M, et al. Surgical and hardware complications of deep brain stimulation: A seven-year experience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cta Neurochir (Wien). 2010;152(12):2053–2062.

Fenoy AJ, Simpson RK. Risks of common complications in deep brain stimulation surgery: Management and avoidance. J Neurosurg. 2014;120(1):132–139.

Oh MY, Abosch A, Kim SH, Lang AE, Lozano AM. Long-term hardware-related complications of deep brain stimulation. Neurosurgery. 2002;50(6):1268–1274.

Molle ZK, Slotty P, Vesper J. Surgical management of "Twiddler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deep brain stimulation: a technical note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cta Neurochir (Wien). 2022; 164(4):1183-1186. 


学会任职: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河南省神经外科学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委员

河南省抗癫痫学会外科学组委员

河南省医学科普学会神经外科及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业擅长:

主要从事脑功能区肿瘤、脑血管病、功能性脑病等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尤其擅长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梅杰综合症、痉挛性斜颈等运动障碍疾病的脑起搏器植入(DBS)手术,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的磁波刀治疗,难治性癫痫及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手术治疗。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3&channelTitle=功能&mpId=729&ocsId=787.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更多“功能”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