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大一院佟志勇
2023年3月
原则上: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如果最佳药物治疗期间复发脑缺血,可以通过脑血管搭桥手术改善半暗带脑组织的血流灌注,降低缺血卒中的复发风险。控制围手术期风险和提升搭桥血管补充脑组织血供的效率是获得长期疗效的关键。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需要慎重选择合适的病例,控制围手术期治疗质量,术后长期脑血管健康管理和随访。
当需要行颞浅动脉(STA)-大脑中动脉(MCA)搭桥手术的患者,颈外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时,颞浅动脉压强降低,不足以形成颞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之间的有效压强差,使搭桥血管的通畅性和所能提供的血流灌注明显减低。
这样的病例,可以选择同期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重点开通颈外动脉)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Bypass)手术。
我们重点关注的是:

6.CEA同期Bypass的术后长期疗效。

典型病例

老年男性,左脑缺血七年,药物治疗期间反复发作左脑缺血:失语,右侧肢体无力。
诊断:
2. 左侧颈内动脉C1段闭塞/C5段重度狭窄(逆向血流分段,显微神经外科角度分段)(症状性)
显微神经外科医生常有的颈内动脉逆行分段法: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常用颈内动脉分段方法 | tong_zhiyong的 Zine(点击查看)
术前DSA:
左侧颈总动脉脉造影正位像:C1闭塞和C5重度狭窄,M1段重度狭窄,A1段闭塞。
左侧颈总动脉脉造影侧位像:C1闭塞和C5重度狭窄,颈外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颈总动脉中末段中度狭窄。

治疗方案

左侧CEA同期左侧STA-MCA搭桥术

术中情况

显露左侧颈动脉,标记颈总动脉至颈外动脉纵行切口线,补充颈内动脉起始部间断Y型纵行切口线。
切开颈总动脉,颈外动脉;追加颈内动脉切口;植入颈动脉转流管(CCA-ICA)。
颈内动脉残端压(SP):45mmHg
切除颈动脉斑块:颈外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斑块长5mm;颈内动脉起始部20mm长斑块,轻度狭窄;颈总动脉中末段30mm斑块,中度狭窄。
连续缝合,重建颈动脉。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双搭桥:
通过颞浅动脉额支测量搭桥血管压强如下:
压强测量解读:
搭桥术后动脉压力测量方法:
脑血管搭桥术中血管压力测量(点击查看)

术后情况

术后一周DSA:
左侧颈外动脉狭窄解除
左侧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口通畅
左侧颞浅动脉供应大脑中动脉,逆流至M2。
术后一周左侧STA流量:88ml/min
STA切割流量指数:88/52=169%
术后一周CTP测量CBF显示: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术后一年半随访:未复发脑缺血,生活自理

总结


作者简介
佟志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
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脑血管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卒中学会副会长;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脑血管学组(AANS/CNS cerebrovascular section)会员;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AANS)会员;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学基础与临床分会委员会学术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脑缺血外科治疗学组委员,推广和培训专家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
专业方向:复杂脑动脉瘤(微创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或复合手术)、颈动脉重度狭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烟雾病(搭桥手术)、脑动静脉畸形(复合手术)、硬脑膜动静脉瘘(复合手术)、椎管内血管畸形(含:硬脊膜动静脉瘘、椎管内动静脉畸形)(复合手术)、海绵状血管瘤(含:海绵窦、脑干、脊髓内)(微创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电生理监测、神经导航)、脑动脉闭塞(含: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锁骨下动脉)(搭桥手术或复合手术开通闭塞动脉)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前往佟志勇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学术主页
更多精彩内容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作者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脑血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