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因与神经调控:术前基因检测
是否具有疗效预测价值?
通常而言,对于起病年龄小于50岁(早发)、具有明确家族史、和/或具有独特疾病表型的帕金森患者,医生会推荐进行基因检测以实现精准诊疗。
对于那些进入脑起搏器(DBS)筛选流程的患者来说,基因检测是否必要?又有什么具体意义呢?
2022年3月在美国神经病学协会(ANA)官方杂志《Annals of Neurology》上发表了一篇评价GBA基因突变和DBS协同作用的文章,或许能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更确凿的数据支持。
GBA基因是帕金森病中常见的风险/致病基因,携带该基因的患者往往起病年龄较轻,更容易出现运动并发症、认知损害和精神症状,进展更快,也更容易进行DBS手术咨询。
在DBS治疗中,丘脑底核(STN)是最常用的手术靶点之一。STN-DBS术后,患者的运动症状往往可以得到显著和持久的改善,但认知水平等往往会经历不同程度的下降。
GBA基因突变的帕金森病患者做了STN-DBS手术后,认知水平会发生如何变化呢?
本文回顾/前瞻性筛选了全球12个知名队列中的DBS患者信息,根据患者是否携带GBA基因突变,以及是否进行了STN-DBS手术治疗,最终纳入了366例患者,并将他们具体分为四组(GBA+DBS+ 58例,GBA+DBS- 82例,GBA-DBS+ 98例,GBA-DBS- 128例)。这是国际上首次严格按照2×2比较开展的研究,来回答GBA基因突变和STN-DBS治疗对患者的影响。
术后随访36-60个月后,线性混合模型计算可知:GBA+DBS+受试者的认知评分(MDRS评分)平均每年比GBA-DBS-受试者下降多2.02分(95%置信区间[CI] = 2.35至1.69),比GBA+DBS-受试者(95%CI = 2.14至1.28)下降多1.71分/年,比GBA-DBS+受试者(95%CI = 1.80至1.18)下降多1.49分/年。
这一研究结果显示,GBA基因突变和STN-DBS可能协同参与了患者术后认知水平的下降,提示术前进行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的必要性。神经调控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基因状况,向患者合理化手术预期、制定更适合的手术方案(如苍白球内侧核,GPi核刺激)、最终为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方案。
对这项国际多中心研究的结果,我们在表示钦佩的同时,需要进行谨慎的解读。首先,这项研究纳入的GBA-DBS病例大多数属于早期病例,而DBS+手术病例大多属于长病程的晚期患者,因此需要承认不同组别间的可比性差异。此外,研究对于认知演变的评价采用了线性统计描述,这与非线性的认知演变存在出入。
那么,这项研究是否提示GBA基因突变的患者不能进行STN-DBS手术治疗呢?当然不是。在这项研究中,与非基因突变携带者相比,GBA基因突变携带者术后运动症状的改善和用药调整并无二致。
在未来,评价GBA基因突变的患者进行STN-DBS手术后生活质量的演变,并持续关注患者的认知演变,是临床诊疗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神经变性病PET显像委员会委员
中国优生协会青年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调控分会委员
长期从事帕金森病临床和基础研究,主要聚焦神经退行性疾病脑影像研究和神经调控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作为主要联络人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上海市科委等帕金森病相关研究。作为第一/通讯作者,近5年共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20余篇,包括JAMA Neurol,Mov Disord,Clin Nucl Med,Hum Brain Mapp等。曾获得MDS青年医生travel grants,上海市优秀医师、全国青年医生DBS程控大赛冠军等荣誉和奖项。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更多“功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