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者寄语
采取措施建立稳定的治疗通路是保证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必要保障。为实现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治疗,需保证中间导管或导引导管能够到达目标血管位置、能够为后续治疗过程提供有力支撑。当患者血管条件迂曲复杂时,传统的导引导管难以通过异常迂曲的血管,导管到位困难时强行通过迂曲段血管容易造成血管夹层、血管痉挛甚至出现斑块脱落等并发症。随着介入技术水平的进步以及介入材料的发展,越来越多新型介入器械可供临床医生选择,选择通过性能及抗打折性能良好的中间导引导管能够降低血管迂曲等困难情况手术中建立路径的难度。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是一款优秀的国产中间导管,其远端16cm的柔软头端设计、线圈+编织的复合渐变结构使其在便于输送(到位率高)的同时还提高了导管的可操控性能和抗折性能,并有很好的支撑性。在此,我们分享1例通过加奇Tethys®中间导引导管成功进行血管内治疗的血管迂曲明显的左侧椎动脉V4段宽颈动脉瘤患者的治疗体会。
本期「嘉介谈」邀请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王文煜、陈科宇、葛元鸿,展示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在血管迂曲明显的左侧椎动脉V4段宽颈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一例,精彩不容错过。


病例简介
01 患者基本信息
一般资料:女性,80岁,因“检查发现动脉瘤2天”入院。
现病史:患者诉近两年余反复头痛不适,无恶心呕吐等颅高压症状。无行走不稳及肢体活动受限等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无肢体抽搐及牙关紧闭等癫痫发作症状,两天前至门诊就诊,行头颅CTA检查提示左侧椎动脉动脉瘤。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年余,平素口服氨氯地平控制血压,自诉血压控制可;否认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其他慢性病病史。
02 检查评估
查体:神志清楚、对答切题、遵嘱活动、GCS评分15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大小约3mm、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灵敏,嗅觉粗测下降,右眼视力视野粗测下降,双侧眼球无活动障碍,饮水无呛咳,无吞咽困难,伸舌居中,舌肌无萎缩,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脑膜刺激征(-)。
Hunt-Hess分级为0级。
03 术前影像资料
术前CTA:左侧椎动脉V4段动脉瘤。




术前DSA:左侧椎动脉V4段囊性大动脉瘤,大小约15*19mm;瘤颈较宽,约6mm,瘤颈上方可见流入道呈“喷射征”。




诊疗经过
01 主要诊断
左侧椎动脉V4段宽颈动脉瘤
高血压
02 术前讨论:
患者头颅CTA提示左侧椎动脉V4段囊性大动脉瘤,血管造影提示动脉瘤突出载瘤动脉明显,动脉瘤流入道“喷射征”明显,破裂出血风险大,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破裂风险较高的低Hunt-Hess分级未破裂动脉瘤,经诊断后可采取积极手术治疗,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
03 手术方案及制定依据:
脑血管造影证实该患者为左侧椎动脉V4段动脉瘤,破裂出血风险较大,应采取积极治疗。对于该类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暴露相对困难,并且损伤较血管内介入治疗大,因此,首选血管内介入治疗。
由于该患者的左侧椎动脉动脉瘤为大的宽颈囊性动脉瘤,介入治疗首选密网支架,次选普通支架辅助栓塞,与家属沟通后家属因费用原因及担心缺血风险最后选择普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方案。
术前DSA造影提示患者弓上血管迂曲及硬化明显,双侧椎动脉迂曲尤为突出;因此,在该患者的治疗中,建立通路存在一定的挑战性。在动脉瘤栓塞操作过程中建立支撑稳定的通路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减少术中动脉瘤破裂风险至关重要;通路的建立是治疗取得成功的前提。在该手术中,在建立通路时,需要选择通过性及稳定性高的导管,可考虑选择通过性优异的加奇生物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建立治疗通路。加奇生物Tethys®中间导引导管远段具有16cm的柔软段,有优异的通过性,通过弯曲部位时不易回弹,适合在复杂通路建立中推广。
04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选择
股动脉鞘
微导丝、微导管
支架
加奇生物6F 11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
05 手术过程
右侧股动脉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8F动脉鞘,Tethys®中间导引导管通过迂曲血管的能力出众,在泥鳅导丝导引下顺利将Tethys®中间导引导管置入左侧椎动脉V2段成功建立治疗通路,为后续致密栓塞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条件。
建立治疗通路后,在微导丝引导下到位塑形好的支架微导管至基底动脉上段;微导丝导引下上高塑形好的弹簧圈微导管至动脉瘤内;完成后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整个过程中加奇生物Tethys®中间导引导管提供稳定支撑。
左右滑动切换图片
术后造影提示动脉瘤内弹簧圈致密填塞,瘤颈封堵可,载瘤动脉、基底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通畅。


术后情况:
术后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无异常。mRS评分0分。
病例总结
//
采取措施建立稳定的治疗通路是保证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必要保障。为实现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治疗,需保证中间导管或导引导管能够到达目标血管位置、能够为后续治疗过程提供有力支撑。
选择通过性能及抗打折性能良好的中间导引导管能够降低血管迂曲等困难情况手术中建立路径的难度。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兼顾了顺应性、稳定性、支撑性,是一款能完成建立良好通路使命的性能卓越的中间导管,其主要特点包括:
近端支撑力良好,术中稳定性好,操控性良好,可为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手术提供稳定支撑;
头端柔软,跨越血管弯曲的能力强,对血管壁的刺激小,可在高到位的同时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
顺应性良好,不易变形,能降低迂曲血管所带来的张力,加上其管壁顺滑的特点可确保后续器械的稳定推送。
术者简介
王文煜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副主任医师,医学学士
于2005年至2006年在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学习一年,2011年7月至9月再次在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学习。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20年以上,在颅脑损伤、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擅长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在颅脑损伤、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陈科宇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2009年本硕连读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14年于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进修学习神经介入,并先后至华西医院、长海医院参加多次神经介入培训班,并于2019年公派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医院研修学习神经介入。熟练掌握各型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尤其擅长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瘘)等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年手术治疗100例以上
葛元鸿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
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主要擅长于各种脑出血、脑脊髓血管病的诊疗,在SCI期刊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曾获得省卫健委立项资助课题1项(第一参研人)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