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9日发布 | 603阅读

智能机器人辅助下精准微创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

许少年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张永明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前言


高 血 压 脑 出 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神经科急重症,其中以基底节区脑出血最为常见,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预后差等特点,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目前针对中小量(血肿量 20~40 mL)HICH患者采用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的治疗方法逐渐被国内外专家所肯定,因其手术安全、操作简便、创伤小,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在临床上已得到充分地肯定与推广。目前针对血肿定位的方法有很多,但定位精准性均不足,进而影响手术效果。


我科(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引进机器人并不断升级机器人仪器及设备以来,针对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或幕上出血量<30 mL及幕下血肿<10 mL的高血压性脑内小血肿患者,选择合适的病例早期行血肿穿刺抽吸及引流术,后期结合常规的高压氧、针灸理疗等康复手段,不仅能更彻底的清除血肿、减少术后并发症,而且更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相关临床研究文章及结果发表在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上。


第一作者:许少年

通信作者:张永明

单位: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同时张永明主任还在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发表了机器人辅助穿刺的教学视频,给国内在进行和想开展机器人辅助下的精准穿刺治疗脑出血单位,提供学习培训机会。


通信作者:张永明

单位: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研究过程


1.首先术前行头部备皮后贴MARK标记点,行头颅薄层CT扫描,将数据导入机器人,进行经额穿刺的穿刺点和路径的术前规划。



2.然后摆好体位,术中定位穿刺点,根据术前路径规划进行精准血肿腔穿刺。



3.术中对血肿腔进行抽吸部分血肿后留置引流管,术后根据复查头颅CT结果决定尿激酶使用情况。



4.术中抽吸部分未凝固血肿(视频1)



5.典型病例


A:术前CT;B:术后1 d CT;C:术后5 d CT;D:术后1个月(扶物行走)


6.典型病例完整手术操作(视频2,部分内容因涉及隐私已打码



7.术前及术后使用3D-Slicer软件对图像进行数据分析



8.研究中传统CT定位治疗组和机器人精准穿刺治疗组的患者围术期相关参数比较(x±s)。



9.研究中保守治疗组(对照组)、传统CT治疗组及机器人治疗组3组患者治疗期间相关参数指标的比较(x±s)。



10.研究中保守治疗组、传统CT治疗组及机器人治疗组3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NHISS评分比较(x±s)。



讨论与分析


HICH的治疗目的为快速、彻底地清除血肿,从而迅速解除血肿对周围正常脑组织的压迫,降低颅内压力,减少血肿液化后的降解产物对周围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从而达到解除脑疝威胁、减轻脑组织损害、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效果。因此外科手术对于HICH的治疗非常重要,目前手术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和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等,其中针对幕上脑出血且血肿量在20~40 mL的部分患者,在有条件的医疗中心,可以进行立体定向微创穿刺手术治疗。


通过回顾性分析对照组、CT定位组和机器人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现针对血肿量为 15~40 mL 的部分患者采用立体定向精准穿刺血肿抽吸及引流的手术方式,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本研究通过分析 2 组手术组(传统CT定位组与机器人定位组)的临床结局发现,机器人组因其准确的血肿腔定位能力,极大地提高了血肿清除率,使术后使用尿激酶的次数明显减少,留置引流管也相应缩短,明显降低了颅内感染概率。


其次机器人组准确定位血肿腔后抽吸了部分血肿,减少了大量血肿液化后降解产物对周围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使72 h水肿高峰期脑水肿体积明显缩小,使用甘露醇次数也相应明显减少,避免了因长时间脱水剂使用带来的并发症,也因减少了继发性损害,使机器人组患者术后第 1天神经功能即明显改善,且较对照组和 CT定位组远期预后更佳。


结论


立体定向辅助微创穿刺抽吸及引流术较保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 HICH 患者预后,且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微创穿刺抽吸及引流术较传统CT 定位能更精准、有效的抽吸部分血肿,能更显著地减少脑出血带来的并发症,提高 HICH 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和远期生活质量。


对于幕上出血量<30 mL和幕下血肿<10 mL的高血压性脑内小血肿,以往均采取保守治疗。近年来,对于伴有意识障碍、运动感觉及言语认知等功能障碍的小血肿患者,于出血亚急性期(3 d~3周)采用神经外科机器人引导下行精准穿刺置管引流术,可促进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简介



专家简介

13.png

张永明 教授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美国Stanford神经外科访问学者 

从事神经外科工作近20余年,专业方向为颅底肿瘤、脑血管病及颅脑损伤

擅长各型脑脊髓肿瘤和颅脑外伤手术,特别在鞍区肿瘤、后颅窝肿瘤及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

目前为中华创伤杂志、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安徽医药等特邀审稿专家

中国研究型医院神经外科神经重症分会常委

世界华人神经外科颅脑创伤专委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会神经创伤专家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创伤学组委员

安徽省全科医师协会颅脑创伤神经重症分会主委

安徽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委

安徽省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会常委

安徽省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安徽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委

安徽省微创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科室电话:0551-64272137,64272140,门诊咨询电话:0551-64272826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作者


未命名码.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脑血管”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数字神经外科

219内容630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