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8日发布 | 830阅读
神经介入

【精选编译】颅内不规则形状动脉瘤微导管实时监测——瞄准镜技术

陈润东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达人收藏

本次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陈润东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颅内不规则形状动脉瘤微导管实时监测——瞄准镜技术》,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日本信州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的Daisuke Yamazaki等研发了一种实时监测的瞄准镜技术,可以有意地对弹簧圈输送微导管相对于支架的位置进行定位,称为瞄准镜技术。本文以采用此技术成功治疗前交通动脉偏心动脉瘤为例,描述该技术的具体应用,相关内容已于2023年2月在线发表于《World Neurosurgery》。

——摘自文章章节






【REF:Yamazaki Daisuke, et al. World Neurosurgery, 2023;S1878-8750(23)00239-5. doi:10.1016/j.wneu.2023.02.092】



研究背景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SAC)技术是治疗宽颈脑动脉瘤的常用血管内治疗方法之一,采用“jailing技术”可以将弹簧圈输送微导管固定在释放的支架和血管壁之间。对于形态规则,以载瘤动脉为中心的动脉瘤,弹簧圈输送微导管可以放置在任意位置,不受弹簧圈输送微导管和支架微导管之间位置关系的影响(图1a)。但对于偏心型、形态不规则的动脉瘤,微导管的位置取决于微导管和支架之间的位置关系,可能会放置在动脉瘤的中间或边缘位置(图1b,1c)。微导管固定在动脉瘤边缘与固定在中央相比,填充容积较低,容易导致动脉瘤复发,增加了动脉瘤增长和破裂的风险。


图1. 支架与微导管关系的示意图


日本信州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的Daisuke Yamazaki等研发了一种实时监测的瞄准镜技术,可以有意地对弹簧圈输送微导管相对于支架的位置进行定位,称为瞄准镜技术。本文以采用此技术成功治疗前交通动脉偏心动脉瘤为例,描述该技术的具体应用,相关内容已于2023年2月在线发表于《World Neurosurgery》。


病例报告

一名72岁的女性被诊断患有未破裂宽颈ACoA动脉瘤,该动脉瘤与载瘤动脉ACoA呈偏心性,并向后突出,使用该技术进行了SAC。通过右侧和左侧颈内动脉建立双侧经桡动脉四轴系统。支架输送微导管通过右侧A1进入左侧A2,留下0.014〃微导丝用于DSA机的透视引导。为了在支架置入后将弹簧圈输送微导管放置在动脉瘤瘤体中心,弹簧圈输送微导管通过左侧A1插入动脉瘤中,在载瘤动脉ACoA的相关视图中,有意穿过支架输送微导管的后侧(瞄准镜技术)。支架展开后,成功实现动脉瘤的SAC。



手术过程

患者在全身麻醉下,双侧桡动脉穿刺,使用6F Simmons导引导管在双侧颈总动脉建立通路,6F中间导管及4F中间导管分别上至岩骨段及床突段,使用三维旋转血管造影获得工作位(前后位和马鞍位,图2)。在路图引导下Headway Duo支架微导管通过右侧A1段进入左侧A2段。SL-10弹簧圈输送微导管通过左侧颈内动脉进入动脉瘤内。这样就建立了双侧四轴系统。按计划,弹簧圈输送微导管在支架微导管的后侧进入动脉瘤内,采用马鞍位进行实时观察。在部分弹簧圈填入动脉瘤后,一枚Neuroform Atlas支架通过支架微导管成功释放覆盖瘤颈,马鞍位上可以看到弹簧圈输送微导管被固定在支架微导管的后方,最终动脉瘤得到完全填塞(图3)。患者的术后恢复顺利并于术后第8天出院,无神经功能缺损。13个月随访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动脉瘤无复发(图4)。


图2. 动脉瘤图像及瞄准镜技术手术示意图


图3. 动脉瘤手术情况


图4. 磁共振血管成像随访显示动脉瘤无复发



研究结论

使用瞄准镜技术,可以在弹簧圈栓塞术中微导管进入动脉瘤时观察弹簧圈输送微导管与支架输送微导管的位置。对于形态不规则和宽颈动脉瘤,应用瞄准镜技术的血管内治疗是一个优效选择。


关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术中临时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ATLAS支架Y型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


改良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代替支架治疗急性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

周二精选编译.png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