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超适应证运用在后循环V4段动脉瘤获得良好预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果,这篇文章对中国乃至全球神经介入的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治疗都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在谈到其团队的李立教授于近期发表在神经外科顶级权威杂志Neurosurgery上的文章《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治疗椎动脉中小型动脉瘤的多中心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时,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医院李天晓院长给予了如是评价。

李天晓院长在采访中表示,最近一年,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出现将血管壁修复的理念和动脉瘤的治疗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一方面是手术确实变得越来越简单,另一方面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
Pipeline™ Flex是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中最成熟的产品,也是应用最早、应用最多的产品。此前,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还需要支架辅助操作,同时可能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术中弹簧圈溢出、移位,支架导致血栓形成等非常多的并发症。而术中应用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后并发症减少。此外,对于此前介入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巨大动脉瘤,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在治疗上实现了很大的突破。从这些角度来讲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应该算是一个革命性的提升。
「破局」术不设限
从研究到血流导向疗法的更多可能
目前,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还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第三代血流导向密网支架Pipeline™ Flex with Shield Technology™已于3月13日获NMPA批准,重磅上市,其表面涂层可以有效降低术中术后的血栓事件,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是所有神经介入医生所期待的。
本次还邀请到该《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来自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的李立教授,为我们详细解析《研究》的核心要点,并围绕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治疗中的一些最新热点以及常见问题进行精彩的论述。
01
我认为适应证和超适应证并不矛盾,因为我们的适应证都是根据以前的临床实验或基于以前的个人经验进行的总结。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好的疗法可能会让更多的患者受益,但因为患者年龄的原因、病变大小的原因、病变的原因、病变部位的原因限制了适应证,这其实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尝试进行超适应证的使用。
但是超适应证的使用一定要在安全的范围之内进行有效地探索,探索之后进行多中心的经验汇总,取得更多的专家共识,再进行大面积的推广,这才是一个合理的过程。
02
从适应证的角度来说都是超适应证的,但是从临床结果上来看,都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结果。
从影像闭塞率上来看,在七个月的随访过程中,将近90%的患者都取得了动脉瘤的完全治愈。
随访中的MRS评分显示,大于98%的病人都取得非常好的临床结果,只有一个病人出现了意外。
03
《研究》是一个多中心的回顾性研究,所以病例的选择并没有挑选病人。根据临床随机选择的病人进行治疗就取得了一个非常良好的结果,影像学是7个月的时候将近90%的治愈。
最重要的就是支架良好的贴壁性能够保证远期的血管新生内皮顺着支架爬行,这个可能是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04
这组病例在随访的过程中98.7%的患者都取得了非常良好的结果,只有一例患者出现了不明原因的出血导致死亡。关键因素如下:
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使手术操作变得非常简单。所以手术相关的操作性并发症,比如说动脉瘤性破裂出血和血栓性并发症大大减少;
参加PLUS研究的中心都是大中心,围手术期的管理经验非常丰富。围手术期的管理可能也是导致患者低并发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05
PLUS研究是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上市之后中国开展的一项最高级别的多中心研究。
这项研究虽然不是前瞻性的研究,但是一个真实世界的研究,真实反映了中国医院,中国医生,以及病人的情况。从这个角度来说,真实世界的研究可能比一些前瞻性的研究更有说服力,更有代表性。这个结果将来也更能带入到临床实践工作中。
「前行」立足当下,目眺远方
从血流导向疗法拓展到颅内动脉瘤诊疗升级
作为颅内动脉瘤诊疗革命性的进展,血流导向疗法简化操作降低并发症,并使诸多此前难以攻克的复杂病例有了可行的治疗方式。随着血流导向装置的改进,适应证的进一步拓展将为血流导向疗法乃至颅内动脉瘤诊疗带来更多可能性。
《研究》的出炉为中国乃至世界神经介入领域血流导向疗法的临床实践带来启发和思考,随着血流导向疗法的进一步普及,相关病例的逐步积累,特别是Pipeline™ Shiel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迭代更新,可以期待血流导向装置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上惠及更多患者。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更多
特别说明:本信息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读和参考,不构成对任何诊疗方式的推荐。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