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发表于【神内资讯】微信公众号
本文转载自*神小免手拉手

第十二届东方神经病学会议神经免疫与遗传论坛于2023年3月5日8:30正式开坛。一年一度的东方神经病学会议神经免疫与遗传论坛汇集了本领域研究的顶级专家,为全国的同道提供了学术大餐。
本届会议由中国免疫学会理事、上海市免疫学会副秘书长和神经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神经病学专科分会神经免疫遗传生化学组组长、华山医院陈向军教授担任主席。会议采用线下参会和网络直播的形式,邀请了来自神经免疫、遗传及感染领域的大咖为大家做专题讲座,上海市免疫学会神经免疫专委会全体积极参会。

首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胡学强教授给我们由浅入深地介绍了肠道及肠道菌群的功能和特点,微生物代谢产物对肠道屏障的影响,以及肠脑轴在肠道菌群失调和神经精神疾病间的作用,具体介绍了多发性硬化症中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可能的互作机制,展望了通过治疗性微生物干预调节肠道菌群,进而治疗神经免疫疾病。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田仰华教授结合自己近年来对于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脑影像研究,通过多模态影像学研究展示了抗NMDAR脑炎患者在皮层厚度、皮层体积、皮层表面积上的改变,以及海马亚区及扣带回功能连接上的联系。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唐北沙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多核苷酸重复扩展疾病与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REDS和NIID,并着重介绍了NOTCH2NLC基因相关疾病及致病机制。指出NOTCH2NLC基因在中国相关疾病人群中突变率高,应该完成NOTCH2NLC基因突变分析。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赵玉英教授介绍了线粒体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特征,展示了以大脑不同部位受累为主的线粒体脑病,以及线粒体脊髓病、线粒体相关周围神经病。指出线粒体病对神经系统无所不及,线粒体相关疾病表型谱的扩展给临床和实验室诊断带来了诸多挑战。

西北大学的赵钢教授开篇介绍了中国脑脊液细胞学的建立,对比展示了目前西京医院开发使用的脑脊液细胞学智能报告系统,以及目前团队正在开发的能够识别不同癌细胞的石墨烯纳米金SERS芯片,介绍了AI助力病原微生物NGS检测。指出我们已经进入数字医学的时代,未来借助数字医生可以快速、便捷、准确诊断脑膜炎。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薛群教授介绍了Alzheimer病的免疫研究进展,从AD的病理生理学出发,介绍了AD检测的标志物,以及与AD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相关的细胞和因子。指出Aβ的疾病修饰治疗给AD的治疗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王佳伟教授介绍了新冠病毒感染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机制,新冠感染相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病理学改变,着重介绍了新冠相关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指出疫情下神经感染免疫疾病的诊治还面临诸多挑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田代实教授介绍了自己牵头的关于CAR-T治疗复发或难治性NMOSD一项IIT研究,中位随访时间的结果显示,经过CAR-T治疗的患者EDSS评分好转,并且发现对于共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改善。

本次论坛,由免疫遗传生化学组的吴帅 (中山医院) 、曹立 (六院) 、李亚健 (华东医院) 、李龙宣 (瑞金医院) 、张瑛 (仁济医院) 、冯国栋 (中山医院) 等教授担任主持人,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现场学术气氛异常活跃。

本次会议神经免疫遗传感染论文交流版块,为神经内科青年医师提供了互动分享的机会。五篇论文涵盖了基础和临床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王蔚侃医生分享了《胸腺萎缩通过重塑中枢神经系统特异性T细胞受体库加重迟发性多发性硬化》,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黄河医生分享了《P-糖蛋白调节脂多糖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促炎因子分泌》,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唐莉医生分享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黄温勉医生分享了《LPS腹腔注射对小鼠硬脑膜脉管系统及免疫细胞的作用及机理研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刘宽医生分享了《放射免疫沉淀法(R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中检测乙酰胆碱受体抗体能力的比较》。


本次的神经免疫与遗传论坛,紧扣临床热点及最新研究进展,做到了学术交流及临床经验分享,免疫抗体检测和靶向治疗、二代测序基因精准检测和AI助力病原学检测发现使得本次神经免疫遗传生化学组的论坛话题良多,交叉融合展开激烈讨论。
精准检测与临床表型间的相关性是学组讨论的热点和难点,有待于更多临床数据来加以补充和调整。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该领域的诊疗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期待明年的东方神经病学会议,大家再相聚!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神内资讯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