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是神经介入治疗领域常用的技术,选择合适的弹簧圈对于动脉瘤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使用大圈技术栓塞动脉瘤瘤颈金属覆盖率更高,更好扰流,促进血栓和内膜生长。但对于技术要求较高,初学者操作应谨慎,以下是使用通桥凤弹簧圈进行一个大圈技术栓塞动脉瘤病例展示。
病例展播
入院时间:2023-02-20 11:00:03。
主诉: 患者以“间断头晕伴恶心、呕吐2天”为主诉入院。
查体:BP 175/105mmHg,神志清,精神差,两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87次/分,节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2023-02-20本院):1.窦性心律 心率87次/分;2.V3-V6导联ST-T异常。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6年,血压最高达175/105mmHg,间断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降压治疗,未监测血压。入院查体:神经系统:颈软、无抵抗。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v级,膝健反射双侧正常,病理征双侧阴性。其他:未见明显异常。T:36.5℃ P:87次/分 R:20次/分 Bp:175/105mmHg。
辅助检查:心电图(2023-02-20本院):窦性心律 心率87次/分。
入院首次CT
CTA 三维成像
右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动脉瘤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术。
6F股动脉鞘
6F MPD导引导管
泥鳅导丝
微导管
导丝
LVIS支架 3.5mm/20mm
通桥凤®弹簧圈系统
全麻满意后,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右侧股动脉入路,泥鳅导丝配合造影导管完成造影。造影表现:II型主动脉弓,右侧椎动脉优势,左侧椎动脉V4段管腔纤细;弓上血管开口正常。右侧颈内动脉造影:右侧颈内动脉C6、C7段动脉硬化,管腔轻度狭窄20%,眼动脉段管腔狭窄60%,右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可见一动脉瘤大小8mm×7mm、瘤颈6mm。左侧颈总动脉造影:颈内动脉起始段可见管腔狭窄30%,C6段可见管腔狭窄40%,大脑中动脉未见狭窄,前交通开放,未见狭窄及动脉瘤,可见通过前交通向右侧大脑中动脉代偿供血;右侧椎动脉造影:椎基底动脉未见狭窄及动脉瘤。
泥鳅导丝配合下同轴引入6F-100cm MPD导引导管使头端至于右侧颈内动脉C2段末端,造影明确动脉瘤解剖结构,工作位置角度下,微导丝配合微导管,使微导管头端置于动脉瘤腔内;微导丝微导丝配合微导管,使微导管头端置于大脑中动脉M1段。
撤出微导丝,依次引入通桥凤®弹簧圈9mm×30cm弹簧圈1枚,工作角度下部分释放3.5×20mmLVIS支架,引入通桥凤®弹簧圈8mm×30cm弹簧圈1枚。
造影示动脉瘤栓塞致密,瘤腔内及瘤颈口均未见,工作体位下,准确定位完全释放3.5mm×20mmLVIS支架,造影提示支架贴壁良好,血流通畅,颅内血管未见异常。
术后麻醉自然苏醒,ICU监测病情变化。
主诉无明显不适,神经查体无明显异常。
术后即刻复查颅脑CT无新发出血和梗塞灶。
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是神经介入治疗领域常用的技术,选择合适的弹簧圈对于动脉瘤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大圈技术的优势在于,动脉瘤选圈越大,瘤颈金属覆盖率越高,同时对瘤壁和瘤颈的径向支撑力越稳定,抗压缩能力越强,复发率越低。
该技术的难点包括:
1、微导管位置的把握;
2、对瘤体积的掌握;
3、手术过程中推送圈的强度的掌控。
通过本例应用大圈技术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案例,总结出以下要点:
1、大圈技术可以节省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适应当下DIP/DRG医保付费要求;
2、手术过程省时省力;
3、潜在风险在于,对于动脉瘤瘤壁压力大,增加了破裂风险;容易遗留死腔,故要选择合适的超柔软的弹簧圈。
通桥凤®弹簧圈系统作为一款超柔软的机械解脱弹簧圈,具有超柔软、机械解脱、规格齐全的特点。其柔软程度能媲美国际领先品牌最新一代产品,可以实现不规则动脉瘤、破裂动脉瘤和小动脉瘤的安全致密填塞。
术者简介
贺文涛
河南省巩义瑞康医院
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中国卒中学会会员
张永红
河南省巩义瑞康医院
介入科副主任医师
主要从事神经血管介入、外周血管及综合介入诊疗工作
河南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委员
河南省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介入心脏病委员会专业委员
河南省呼吸与危重症学会血管疾病分会委员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作线上专业交流
本内容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讲课内容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非通桥医疗推广产品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