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回书里微导管的塑形都是平面弯儿,本回书讲立体弯儿。立体弯儿和立交桥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个字:通道!上病例!
患者女性,51岁,CTA体检发现颅内动脉瘤,无症状。
DSA证实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测量:瘤体4.24×4.15 mm,颈宽4.57 mm。载瘤动脉直径远端3.51 mm,近端4.42 mm。
换个角度测量载瘤动脉直径,远端3.69 mm,近端4.35 mm。
三维重建透明模式有助于清晰判断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解剖关系。
根据三维图像,将微导管头端塑个立体弯儿。
以左斜98°为工作位先后将Headway 21支架导管和Echelon 10微导管送到位。
Echelon 10微导管在Asahi微导丝引导下超选入动脉瘤腔的小视频
经Headway 21支架导管送入LVIS 3.5×20支架,跨瘤颈释放。载瘤动脉远端直径约3.5 mm,近端直径超过4 mm,原则上应该选择直径4.5 mm的LVIS支架,但可能头一天的手术4.5的LVIS支架在虹吸弯无法张开的经历给我的心理留下了阴影,所以我略做犹豫,选了3.5的支架,好像确实选小了,但张开、贴壁还 满意。关于支架,杨新健教授有十分贴切的比喻,说Enterprise、Solitaire、Neuroform这些雕刻型支架像傻瓜相机,谁都会用,效果差不多;而Lvis、Leo、Pipeline这些编织型支架像单反相机,需要调试,调试好了能得到完美图像,调试不好就糟之糕也!
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时,如何准确选择LVIS支架的规格?
释放支架的小视频
送入首枚弹簧圈(PC-3-8-3D),借助弹簧圈出头前的显影,暴露微导管的走行轨迹,还是符合术者心理预期的。
首枚弹簧圈沉在瘤腔下部。
继续填入PC-2-4-3D,Microplex-2-6-Hypersoft Helical,将瘤体下四分之三致密填塞,瘤体上四分之一新月状残留。
继续填入Target 360 ULTRA-2-6两枚,封闭瘤体上部的新月状残留;最后用Microplex-1-2-Hypersoft Helical封闭瘤颈远心角(流入道),管头被顶出瘤腔,弹簧圈尾端约2 mm甩在载瘤动脉内,但被压在Lvis支架下面,就此解脱之。
术后右颈内动脉工作位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载瘤动脉畅通。
工作位蒙片可以看到完全展开贴壁的Lvis支架和致密的弹簧圈团。
术后右侧颈内动脉三维旋转造影
长话短说,再上一类似病例,同位置动脉瘤,是微小动脉瘤,1.84×2.18 mm,颈宽2.74 mm,未破裂性。
Echelon 10微导管头端塑小半径的立体弯儿
Headway 21支架导管和Echelon 10微导管均到位。
跨瘤颈释放LVIS 3.5×15支架压住微导管
在支架保护下,用弹簧圈向心性填塞动脉瘤(QC-2-2-3D,1.5-2-Helix,1.5-2-Helix)。
术后工作位造影和蒙片
术后正位造影和蒙片
术后侧位造影和蒙片
以上两例均为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小型动脉瘤,同样位置的中型或大型动脉瘤如之奈何?譬如说下面这个动脉瘤,在微导管塑形和栓塞策略上有何讲究?举头半轮明月,低头一地枯叶,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