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18日发布 | 983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D6放映室】江裕华、王明泽:前交通翻山支架辅助后交通动脉瘤栓塞

江裕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王明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江裕华副主任医师、王明泽医师带来的前交通翻山支架辅助后交通动脉瘤栓塞一例,欢迎阅读分享!


病情简介

患者女性,77岁,主因“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2日”以“左侧后交通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




现病史


2日前晨起突发无诱因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无肢体活动障碍、意识丧失或抽搐发作。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颅CT检查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进一步治疗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急诊,完善CTA示“左侧后交通动脉瘤”,急诊以“颅内动脉瘤”入院。




既往史


高血压病,患高血压3年,平日120/90mmHg,最高达125/90mmHg,未控制。车祸导致右上肢截肢术史30年。




入院查体


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对答切题,睑裂大小对称,双瞳左:右=3mm:3mm,光反应灵敏,眼动充分无复视,粗测视力视野正常,面部感觉正常,咀嚼肌有力,面纹对称,伸舌居中,发声吞咽正常。右侧肩关节以下缺如。余肢体肌张力中等,感觉正常,肌力5级,深浅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共济运动良好,Romberg征(-)。颈强直3横指。




辅助检查


急诊CT: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裂池、环池、基底池为著。



急诊CTA:左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动脉瘤,累及左侧后交通动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病例分析

1、患者头部CT可见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侧裂池、基底池及环池为著,考虑责任灶位于左侧。头部CTA可见左侧颈内动脉交通段与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动脉瘤,与蛛网膜下腔位置相符,考虑为责任灶。患者77岁高龄,有高血压等基础病,具有较高外科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术前查体Hunt-Hess 1级,无明显颅高压及脑积水等情况。结合指南建议,75岁以上患者首选介入治疗。本例动脉瘤为宽颈病灶,术中可能需要支架辅助栓塞,遂予以负荷量双抗术前准备。


2、破裂动脉瘤的急诊手术通常以止血和预防再次出血为主要目标,可考虑单纯栓塞动脉瘤薄弱部位解决短期内再次破裂出血的主要矛盾。亦可在病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定更高追求,即完全栓塞动脉瘤塞。

3、本例动脉瘤的患侧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病灶累及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交界处,完全栓塞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术前设定栓塞止血为主要目标。

手术医师:江裕华副主任医师 王明泽医生


手术过程

左侧颈总动脉正侧位造影可明确诊断左侧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动脉瘤,可见动脉瘤不规则,可疑多发子瘤,需进一步行3D血管造影评估,并明确局部血管结构。


左颈总动脉3D造影可见动脉瘤累及左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及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动脉瘤多发子瘤,不能明确责任子瘤。部分子瘤远离动脉瘤顶部,需行动脉瘤完全栓塞或大部栓塞,治疗难度增加。



术中决策


1)动脉瘤多发子瘤累及动脉瘤颈及瘤体,弹簧圈裸栓存在脱落风险,且难以使近瘤颈处子瘤致密栓塞。因此,需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


2)但动脉瘤累及颈内动脉交通段与后交通动脉起始部。支架由左侧颈内动脉至后交通动脉放置不能完全封闭瘤颈,致密填塞弹簧圈可能导致弹簧圈溢出而影响颈内动脉末端血流。


3)经双侧颈总动脉造影均可见左侧大脑前动脉显影,提示起交通动脉开放,双侧A1段完整。因此,可考虑由右侧颈内动脉入路经前交通动脉至左侧后交通动脉的翻山路径置入支架,以完全封闭动脉瘤颈。

右侧远端通路导管(心玮6F 115cm)置于左侧颈内动脉破裂孔段提供支撑,必要时跟进至眼动脉段。使用Synchro-14 200cm微导丝携Echelon-10(45° Tip-shaped)在双侧路图引导下超选通过前交通动脉。微导丝超选至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以带动微导管通过迂曲的前交通复合体,进入颈内动脉末段,为进一步超选后交通动脉做准备。


微导丝超选通过后交通动脉进入大脑后动脉P2段,为跟进微导管提供足够支撑。跟进微导管置于左侧大脑后动脉P2段,为通过支架时的导管后撤提供缓冲。


左侧(患侧)同样置入远端通路导管(心玮6F 115cm)于岩段。经双侧减影确认支架导管就位。经左侧远端通路导管送入预塑形的Echelon-10(45°Tip-Shaped)微导管在Synchro-10导丝辅助下超选入动脉瘤腔,分别置于瘤顶和瘤颈。


经位于瘤顶的微导管送入Target 360 SOFT 3mm*6cm弹簧圈尝试成篮,但弹簧圈逸出,遂释放Atlas 3mm*21mm支架。由于血管迂曲,支架释放位置后撤,覆盖后交通动脉起始部至左侧大脑前动脉A1起始部,瘤颈覆盖满意。


重新填入瘤顶处弹簧圈,于动脉瘤内成篮满意。经瘤颈处微导管填入泰杰伟业3D 3mm*6cm弹簧圈,与成篮弹簧圈纠缠满意。


工作位造影,动脉瘤完全栓塞,达Raymond-Roy1级。微导丝辅助下撤出微导管。


复查左颈内动脉造影,动脉瘤栓塞完全,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通畅。


术后情况

术后CT:术后8小时复查头部CT,颅内情况同术前,无明显缺血征象。


患者术后予以替罗非班(5mg/100ml)持续微量泵入24小时,并惯序以拜阿司匹林100g联合波立维75mg双抗治疗。
患者术后症状同前,无神经功能障碍。术后3天出院。
出院mRS 1分,NIHSS 0分。

专家介绍


手术医师

江裕华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北京市神经介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学校外导师。

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在库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信评审专家,北京市战略科技人才团队核心成员;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副总干事,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神经损伤分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质控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损伤与修复委员会青年委员。


现在从事神经介入的基础及临床工作,目前主攻方向为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包括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脊髓动静脉畸形、脑血管狭窄、脑血管闭塞等,目前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专项智能机器人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公开课题一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课题一项、院级青年基金一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专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首都医学发展基金、首都医科大学基础临床联合课题等十项课题,在神经介入领域取得了一些创新与成果,取得血管内介入手术辅助机器人等核心专利十余项。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获得全国医药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近年来在国内外各类专业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作为责任作者的研究论文先后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AJN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Neuroradiology、Neurology Reseach等行业内著名学术期刊,累计影响因子50余分。目前是European radiology,BMJ、translation stroke research、PLOS ONE、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等杂志特约审稿专家,《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杂志通讯编委,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的专刊客座主编。


王明泽 医师

博士研究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医师。

2009.9-2014.6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2014.9-2016.6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硕士研究生外科学(神外);2016.9-2020.6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博士研究生外科学(神外);

2020.8-至今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医师。


主要工作:参与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复合手术治疗多种危险因素并存的复杂性脑血管病》(D161100003816005)和十三五重大慢病专项《复杂性脑血管疾病复合手术新模式治疗技术研究》(2016YFC1301800)等复合手术临床课题的研究设计和运行管理;从事脑血管病、肿瘤等方面神经外科复合手术模式探索和技术创新,开展新技术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通过复合手术模式搭建脑血管病急诊危重症绿色通道救治体系和技术探索。


在SCI 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著,参与多部教材编写。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