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
Atlas开环小径支架全新上市
“革新输送,智能贴壁”
开启了辅助支架的新纪元
术者使用经验分享
实战与理论相结合
Atlas病例集锦开启
部位:
术式:
特点: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62岁。
主诉:因“头痛”2周来诊。
术前影像
CT及MRA:前交通动脉瘤。


造影显示:右侧Acom宽颈动脉瘤,大小约为7.5mm×10.5mm,动脉瘤底有双侧凸起,动脉瘤瘤颈宽,双侧A2段自动脉瘤侧壁发出。右侧A2起始直径1.7mm,左侧A2段起始部直径1.4mm。BOT试验显示左侧A1段不显影。


手术耗材
鞘:6F 90cm 长鞘
中间导管:6F 115cm中间导管
微导管:Echelon-10
微导丝:Synchro 14
支架:
Neuroform Atlas 4mm×21mm
Neuroform Atlas 3mm×15mm
弹簧圈
手术过程
右侧Echelon-10瘤内成袢送入A2段,并解袢。


左侧Echelon-10瘤内成袢送入A2段,并解袢。


填入首枚10mm×30cm弹簧圈。

接续填入2枚9mm*30cm弹簧圈,再调整微管位置,送入4mm×12cm、4mm×10cm、3mm×8cm、2mm×6cm弹簧圈。

置入第一枚Atlas支架 3mm×15mm。
置入第二枚Atlas支架 4mm×21mm。
术后情况
造影示“T”型支架左侧Atlas支架 3mm*15mm 、右侧 Atlas支架 4mm*21mm,动脉瘤致密栓塞,不显影。双侧A2段显影良好。


术者体会
Atlas支架是低剖面,使用0.017"微导管输送。当栓塞系统需要三套同时在A1段内存在时,可以减少动脉管腔的血流阻碍效应。另外相比其他支架,需要0.021"甚至0.027"导管输送,在动脉瘤内成袢时有较低的动脉瘤壁压力,可以减少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性,减少灾难性结局的发生。
Atlas支架是激光雕刻开环支架,在不同直径动脉内释放时,短缩及延长非常微小。可以在释放之前,准确预估其完全放开后尾端的位置,支架组合能否形成完美“T”型,完全覆盖动脉瘤颈部非常重要。
在做“T”型支架时,两条支架释放的先后顺序各有千秋。本病例是先释放“竖”后“横”,这样可以是使“竖”支架尾端不受干扰地充分张开,“横”支架和前者充分贴合。
手术指导
刘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介入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日本神经外科博士、博士后。
主要从事神经介入出血及缺血疾病的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任中国健康促进学会主动健康分会副会长、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中日神经外科学会常委、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学分会常务理事、青委副主委、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脑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中国医刊》杂志编委;发表SCI(包括BRAIN)等论文35篇;国外国际会议发表18次;承担科研课题6项;曾获北京市优秀人才奖。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