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14日发布 | 4176阅读

赵继宗院士:烟雾病的外科治疗

赵继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


讲者:赵继宗 院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本文为方便读者学习,仅对会议内容做简要整理

请以视频为主观看学习


中国烟雾病研究历史


烟雾病在中国是很早就被发现了,可以说是最早发现的。有文献记载,1973年香港就报道了一篇相关文章。



1963年,宣武医院姜宗衡教授发现了一例病患,造影描述为“喷泉状”,早于日本的1967年。



病人于1963年12月入院,由于头疼、呕吐、昏迷两天,第一次颈内动脉造影发现呈“喷泉状排列”


当时神经内科的鼻祖孟家眉教授等对患者进行会诊,病人做过两次颈内动脉,一次双颈,一次椎动脉。



流行病学


直至今天为止,烟雾病还是亚洲最多,包括日本和中国。



下图是我们统计的数字,女性高于男性,这里有两个关键点,高峰在儿童6-15岁,另一个是成人36-40岁。在就诊的病人中,我觉得儿童多于成人,特点:儿童缺血多,成人出血多。



下图为石智勇博士提供的材料,但从我个人的临床经验来看,我们在北京接诊的烟雾病大多是山东、河南、内蒙和东北的,小儿更多。



病理学特点


这个颞浅动脉的病理很难得,是在搭建过程中取的一点,不违反伦理规定。电镜做了检查,看到平滑肌细胞的缺失、弹力版的破坏。



基因学研究


最近几年我们开始关注烟雾病的家族遗传性,目前有了三十多个家族,现在还在追踪随访中。


下图为一个安徽的病人,我们发现了三例烟雾病。



基因学检查也在做,首先构建了烟雾病病人的IPSCs模型和细胞系,在RNF123基因上有所发现,还在不断积累;另外还发现了R4810K和A4399T与国人出血性烟雾病相关



文献报告烟雾病可以合并动静脉畸形,不过基本还都是个例。



临床表现


缺血型:主要是小儿;


出血型:典型的出血是灌注,出血在脑室铸型,还有个别病人出现癫痫。



影像学评估


分为六级——



这是我们新做的研究,出血型烟雾病可能合并微小的动脉瘤



7.0MR评估烟雾病的价值


7.0 磁共振在烟雾病中有几个优势:


1、可以发现吻合的微小血管。DSA看不到,但做7.0 MR可以看到深部的有一些吻合血管。



2、可以发现一些微出血。一般的CT和磁共振发现不了微出血,但7.0 MR的SWI可以发现靠近脑室的微型出血。



3、可以判断严重程度。7.0 MR可以更细致地判断病人的整个发展过程和严重程度。



但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耗时、反应重。如果是小儿患者做7.0 MR耐受那么久可能会有问题。


不过VE-PCASL序列不仅可以看到血管,还能看到灌注,所以对于儿童的烟雾病看灌注情况还是很有优势的。



烟雾综合症


烟雾病综合征近年也越来越多了,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哪些是烟雾病?哪些是烟雾综合症?


特别是一些成人,其实有大量的病患不是烟雾病,而是烟雾综合症。


判断方法:


首选看血管,如果出现了新的烟雾血管,就是烟雾病,如果没有就是综合症;


其次看床突上颈内动脉是否有狭窄,如果没有就是烟雾综合症;


最后看是否有相关系统疾病,如果有就是烟雾综合症;没有就是烟雾病。



自然病史研究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自然病史,我们随访了128例保守治疗的出血型烟雾病,随访平均10年左右。


结果:出血型的烟雾病发病率低于缺血性,也就是说儿童出现症状要比成人多。但一旦出血,死亡率明显高于缺血



出血型烟雾病预后比缺血型差,再出血率甚至高于动脉瘤出血率(2%)。



而且再出血的发生率不会随着时间而降低,但脑血管畸形,无论是动静脉畸形还是海绵状血管畸形,出血率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



治疗方法


烟雾病的手术治疗比较简单,很多县级医院都可以做,有搭桥、硬膜、多钻孔等方式,值得更多地推广,使更多病人受益。



其中直接搭桥是最有效的,但对于儿童来说,搭桥比较困难,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


因为血管很细、很薄,所以一般采取贴敷,间接搭桥,术中还可以用荧光看看血管的通胀情况,效果也很不错。



术中监测可以用荧光,也可以用超声和电生理监测。



术后并发症


如果是儿童实施搭桥术,可能会导致头皮缺血,术后伤口愈合容易出现问题。一旦伤口没缝严漏了,后续可能会很麻烦。


我之前参观过一个国外的手术,非常细致,从来不用双机,每个分支都是打结,我们应该学习。


另外,过度灌注会导致脑出血,不止是在烟雾病,在颈内动脉硬膜切除的手术中也存在。



手术方式的比较


出血型烟雾病搭桥术明显优于保守治疗。



我们随访了九十多个病人,结果手术组再出血占7.4%,保守治疗占37.1%,说明搭桥后对出血型烟雾病的预后是有帮助的。



病例分享



烟雾病发现动脉瘤后,要不要单独处理动脉瘤?


我们初步的经验是搭桥后,动脉瘤不处理,可以自然消失。



预后


不同的手术方式对预后没有明显的影响,无论的搭一根、两根、直接还是间接,都没有明显差异。



总结


如果烟雾病是偶然发现的,我建议不做任何治疗,先观察;如果出现了出血或者缺血,搭桥是非常有效的;


出血型烟雾病出血后搭桥对于防止再出血仍旧是有效的,所以应该积极去做;


关于什么样的病人采取什么治疗方式,目前还没有结果,就我们的两千多例的病例经验来说,无论哪种手术方式,都是有效的。



讲者简介


赵继宗 院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外科医学院荣誉院士,神经外科学专家。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院长,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教授、主任医师 

赵继宗教授长期从事神经外科学临床和基础研究,在微创神经外科、脑血管外科和脑认知转化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主持国家9-5至12-5脑血管病外科治疗攻关(支撑)项目,攻克巨大动静脉畸形和复杂动脉瘤外科治疗关键技术。推广脑出血规范化微创手术技术,在全国普及烟雾病诊断和外科治疗。2016年赵继宗团队主持国家13-5项目“复杂性脑血管病复合手术新模式治疗”,提出“脑心同治”理论并付诸实施。2018年获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专项“脊髓损伤康复”。国内率先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将神经外科手术从脑结构性保护推向脑功能保护新高,使我国神经外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作为学科带头人,引领神经外科与中科院、北大、清华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认知障碍脑疾病临床转化研究。任世界神经外科联盟执委后,带领中国神经外科走上国际舞台。发表论文536篇,其中SCI收录195篇。主编出版《颅脑肿瘤外科学》、《血管神经外科学》和《微创神经外科学》等专著13部,主持制定了我国《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2018年获吴阶平医学奖,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和中华医学会科学进步一等奖各1项。获全国和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科普工作者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作者


未命名码.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脑血管”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