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7日发布 | 1124阅读

【热门专题汇】弹簧圈栓塞术知识集锦

脑医专题汇

达人收藏


脑医汇为您整合了一期关于弹簧圈栓塞术的相关方面、内容,其中包含相关手术病例分享、大咖视频讲解等,欢迎观看学习,共同提高,造福更多患者

以下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仅供专业人士参


弹簧圈栓塞技术

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是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重要方法,近年来采用血管内介入手术的比例不断上升。宽颈动脉瘤一直是介入疗法的难题,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stent-assisted coiling,SAC)是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技术。


由于栓塞的弹簧圈改变了动脉瘤内的血流,因此治疗结果很大程度下取决于弹簧圈分布和瘤内血流动力学。不同弹簧圈之间存在差异,因而正确地选择不同的形状、柔软度和尺寸的弹簧圈是保证动脉瘤更好的栓塞和成功治疗的关键。


弹簧圈的柔软度,常用客观评价标准为K值,K值越小,弹簧圈越柔软;已知Axium™ Prime ES弹簧圈的初级丝直径进一步细化为0.0013英寸,而抗解旋丝直径仅为0.0011英寸,计算其K值为0.145,因此较其他产品更柔软。


专家有话说

单纯弹簧圈栓塞的要点>>


本期视频由李立教授分享,了解哪些动脉瘤适合单纯栓塞及栓塞注意要点。

要点总结
1

材料:弹簧圈形态、大小、软硬度、DSA-3D

2

解剖:瘤颈、颈体比、路径、载瘤动脉、分支、代偿

3

技术:栓塞策略、微导管塑性、头端位置、张力


病例分享

“小蝌蚪找妈妈”动静脉瘘双微导管弹簧圈栓塞一例>>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此病例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介入中心谢晓东教授、张昌伟医生提供的“小蝌蚪找妈妈”动静脉瘘双微导管弹簧圈栓塞一例,患者为3岁幼儿,因高热惊厥检查,发现颅内血管病变。

历史文章

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急性期的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破裂后交通动脉瘤复发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单纯弹簧圈栓塞眼动脉段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眼动脉段动脉瘤>>


弹簧圈栓塞方法技巧

分段成篮技术,注重“篮筐”作用:根据动脉瘤的长径,选择弹簧圈直径与该段动脉瘤的横径相仿或稍大于横径,通过调整微导管深浅位置,将“篮筐”至少分成两段。

每段瘤腔内“篮筐”的大小与该段动脉瘤的横径相仿,应用弹簧圈沿动脉瘤壁形成的中空的篮网状结构,且尽量使用长的弹簧圈以及使较多的圈袢跨过瘤颈,2D弹簧圈可能有一定优势。


“交错成篮”技术:交错的“篮筐”具有良好的稳定结构,瘤颈部的篮筐与瘤腔远端的篮筐相互交错,为瘤颈部“篮筐”提供支撑和依附,使其不易逸脱,有利于完成瘤颈的致密填塞。

“交错成篮”要点在于动脉瘤腔内远端置入首个弹簧圈编织成篮,篮内致密栓塞后,有目的地将部分残余弹簧圈部分置于篮外,与后继弹簧圈交织成下一个篮,防止后继篮筐的逸脱,篮与篮之间相互交错,以增加弹簧圈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同时使瘤颈部“篮筐”对瘤颈形成网状堵拦作用,降低弹簧圈的逸脱机会。从而完成瘤颈的致密闭塞。


分部填塞技术:将小规则宽颈动脉瘤以及腊肠样动脉瘤设想成2~3个形态规则的部分,尤其要将瘤颈与部分瘤体作为一个整体,分部逐一填塞。但技术前提是实际操作时必须能将微导管安全超选至预选部位,同时,填塞弹簧圈时微导管必须保持稳定。


篮外填塞技术:在采用成篮技术时有意识地将一侧瘤颈预留得稍大一些;在篮内填塞最后1~2枚弹簧圈时,根据残留瘤颈的大小,选择规格适当的弹簧圈,先在篮内填塞3~5圈,然后同撤微导管至篮外的瘤颈部继续填塞。由于弹簧圈的篮内部分已经与已填弹簧圈缠绕,因此,篮外部分不致逸出动脉瘤。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原文章

笔记.png


编译文章
01
WEB对比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分叉部颅内动脉瘤

02
Contour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颅内动脉瘤的良好闭塞率研究:原理和即刻造影结果

03
改良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代替支架治疗急性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

04
对比三种激光雕刻支架用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术后的临床结果

05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宽颈颅内动脉瘤效果分析


视频分享
01
李保真教授:弹簧圈栓塞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02
【介入云课堂】刘爱华,冯欣教授:颅内动脉瘤LVIS支架与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再通和支架内狭窄对比研究


03
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中小动脉瘤操作要点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