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4日发布 | 1309阅读
脑血管外科
颅底和内镜

椎动脉-硬膜结合部组织解剖在远外侧入路中的应用

蒋天伟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唐寅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王知秋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达人收藏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Michael L. Levy等研究椎动脉-硬膜结合部组织学结构,加深认识远外侧入路中处理椎动脉的细节。结果发表于2019年11月的《J Neurosurg》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Rennert RC, et al. J Neurosurg.  2019 Nov 22;1-6. doi: 10.3171/2019.9.JNS191394. [Epub ahead of print]


研究背景




远外侧入路(Far-lateral approach)、极外侧颈静脉下经髁-颈静脉结节入路(Extreme-lateral infrajugular transcondylar–transtubercular exposure,ELITE)和极外侧经髁经齿状突(Extreme-lateral transcondylar transodontoid,ELTO)入路是处理枕大孔、中下斜坡外侧以及桥脑延髓腹侧病变的重要路径。手术过程中,常需分离椎动脉-硬膜界面以确保椎动脉的安全游离。通常椎动脉上留有硬膜套环防止血管损伤,但如何安全操作椎动脉-硬膜的分离仍有分歧。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Michael L. Levy等研究椎动脉-硬膜结合部组织学结构,加深认识远外侧入路中处理椎动脉的细节。结果发表于2019年11月的《J Neurosurg》在线。


研究方法



研究者采用6具尸头标本,行极外侧颈静脉下经髁-颈静脉结节入路解剖,采集椎动脉-硬膜结合部标本行组织学检查,明确相关显微结构。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在椎动脉-硬膜结合部标本组织学染色显示椎动脉外膜、中膜和内膜轮廓。椎动脉外膜与硬膜间结缔组织相连续,无明显分隔(图1-3)。


图1. 极外侧颈静脉下经髁-颈静脉结节入路(ELITE)。

A. 尸头上ELITE;皮肌瓣向外下方牵开,显露C1后弓、枕髁(OC)和椎动脉V3段。B. 乳突后开颅显露乙状窦(SS),磨除C1后弓外侧部显露颅颈交界处硬膜(D)。C. 磨除枕大孔前外侧环、枕髁后部至舌下神经管(HGC)水平及颈静脉结节。D. 椎动脉-硬膜结合部后方曲线切开硬膜,保留硬膜套环,显露后组颅神经(IX、X、XI、XII)、硬膜下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


图2. 椎动脉-硬膜结合部组织标本。
A、B. 尸头标本ELITE入路术,留取椎动脉-硬膜结合部(虚线方形)标本(A),并确保足够硬膜边界(B)。C. 将标本从中切开取虚线框内部分行组织学检查。

图3. 椎动脉-硬膜结合部的组织解剖学分析。

A. 椎动脉-硬膜结合部示意图。行枕下外侧开颅磨除C1后弓外侧半椎板,ELITE过程中磨除枕髁以显露舌下神经管,进而磨除颈静脉结节。B-D. H&E染色(i)和Masson三色染色(ii)显示硬膜(D)与椎动脉外膜(A)的连续性,相关结构未见明显组织学分界。高倍镜下可显示椎动脉中膜(M)和内膜(I)结构。组织学染色结果进一步支持作者在后外侧颅底入路中通过保留椎动脉周围硬膜套环(于椎动脉周围硬膜行曲线切口)实现椎动脉游离的方式。放大倍数:×20(B), ×40(C), ×100(D)。


研究结论



作者指出,椎动脉在进入硬膜处其外膜与硬膜相连续,因此在后外侧颅底入路中需保留椎动脉外硬膜套环,以避免游离时血管损伤。


1678070373559.png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