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3日发布 | 195阅读

【疾病百科】发作性睡病

神内资讯

脑医汇

达人收藏
脑医汇,由外而内,融“汇”贯通

原创首发于【神内资讯】微信公众号


发作性睡病是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与快速眼动期(rapid eye movement, REM)相关的睡眠异常,即在觉醒时突然进入REM期,导致睡眠发作。通常以过度嗜睡和猝倒作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他不典型症状包括入睡前幻觉、睡眠瘫痪、体重增加、焦虑抑郁状态及认知注意力下降等。



NO.1

临床表现

发作性睡病最常见的特征是白天不可抗拒的嗜睡发作,可发生于吃饭、行走、与人交谈时,外界刺激少的情况下更易发生,短暂小睡后即可恢复精力,但不能维持太久。


约70%的患者合并有猝倒发作,表现为突发的部分或全部肌张力丧失,常由面颈部开始,逐渐发展到躯干、四肢,常由积极的情绪诱发,如大笑;发作时患者意识清醒,发作后可回忆全过程。大多数发作性睡病患者可伴有REM睡眠异常(一种独特的睡眠状态,其特点通常是做梦和肌肉麻痹,阻止一个人把他们的梦付诸于行动。)


REM睡眠可以发生在某天的任何时间,插入到清醒时可表现为猝倒,插入到入睡或起床时,可表现为睡眠幻觉或睡眠瘫痪。睡眠幻觉多在入睡时发生,可以为视、触或听幻觉,也可以为梦境样体验;睡眠瘫痪是患者从REM睡眠中醒来时出现的一过性的不能言语和全身不能活动,常伴有恐怖样体验,可自行终止,也可被外界刺激所终止。



NO.2

诊断

根据国际睡眠障碍第3版分类标准,发作性睡病可分为1型(伴猝倒型)2型 (不伴猝倒型),1型发作性睡病通常以猝倒发作或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水平降低为特征,2型发作性睡病则不伴猝倒发作,且脑脊液中下丘脑分泌素-1水平无显著降低。


发作性睡病1型的诊断标准必须同时满足以下2条标准:


1.每日出现日间难以克制的困倦欲睡或非预期的日间入睡,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


2.满足以下1项或2项条件:①有猝倒发作(符合定义的基本特征),和经过标准的多次小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检查平均睡眠潜伏期≤8min,且出现≥2次睡眠始发REM睡眠现象,即SOREMP(睡眠起始15min内出现的REM期)。MSLT检查前进行夜间多导睡眠监测(nocturnal polysomnography, nPSG),出现SOREMP可以替代1次日间MSLT中的SOREMP。②放射免疫法检测脑脊液中Hcrt-1水平≤110pg/ml或<以同一标准检验正常者平均值的1/3。


幼儿期的发作性睡病可能表现为夜晚睡眠时间过长或日间打盹时间延长,如果临床强烈怀疑发作性睡病1型,但MSLT的诊断标准不能满足,推荐重复MSLT检查。患者存在日间过度睡眠(EDS)和脑脊液Hcrt-1水平降低,即使不伴有猝倒发作,仍应诊断为发作性睡病1型。



发作性睡病2型的诊断标准必须同时满足以下5条标准:


1.每日出现日间难以克制的困倦欲睡或非预期的日间入睡,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


2.标准MSLT检查平均睡眠潜伏期≤8min,且出现≥2次SOREMP。MSLT检查前进行nPSG检查(保证6h以上睡眠),出现SOREMP可以替代1次日间MSLT中的SOREMP。


3.无猝倒发作。


4.放射免疫反应法检测脑脊液中Hcrt-1水平>110 pg/ml,或>以同一标准检验正常者平均值的1/3。


5.思睡症状和(或)MSLT结果无法用其他原因,如睡眠不足、OSA、睡眠时相延迟障碍、药物的使用或撤药所解释。


如果患者随后出现猝倒发作,应重新诊断为发作性睡病1型;如果诊断做出后,经检测脑脊液Hcrt-1浓度≤110pg/ml或<经同一标准检验的正常者平均值的1/3,应重新修正诊断为发作性睡病1型。



NO.3

治疗

发作性睡病的总体治疗目标为减少白天过度睡眠,控制猝倒发作,改善夜间睡眠。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虽然心理治疗缺乏循证研究证据,但临床经验提示,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值得推荐。发作性睡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中枢兴奋剂和抗抑郁药物,分别针对改善日间嗜睡和控制猝倒发作症状。


中枢兴奋剂


主要改善日间过度嗜睡,常用药物有:


①莫达非尼:为治疗发作性睡病的一线用药,是治疗日间嗜睡的首选药物。通过增加细胞外多巴胺的浓度,从而促进觉醒,改善患者嗜睡症状,但确切机制不明。对哌甲酯耐药患者,莫达非尼仍可取得良效,且不良反应小,它的主要限制是不能改善猝倒。


②苯丙胺类精神兴奋剂:主要包括哌甲酯和安非他明。其作用机制为通过阻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提高突触前膜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强中枢-皮质-边缘系统D1、D2受体活性,从而促进觉醒。其中哌甲酯为治疗发作性睡病的次选用药,可以改善大部分发作性睡病患者的嗜睡症状,而安非他明依赖性较高,临床使用推荐级别(Ⅲ级)低于哌甲酯(Ⅱ级)


抗抑郁剂


用于控制猝倒发作,常用药物有文拉法辛、氟西汀等。文拉法辛为选择性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属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抗抑郁剂是目前临床上控制猝倒发作、入睡幻觉和睡眠麻痹的有效药物之一, 其中文拉法辛还可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有促醒效果。


γ-羟丁酸钠


大量随机双盲对对照研究证实γ-羟丁酸钠能改善发作性睡病的所有出现的症状,对于猝倒、日间嗜睡、夜间睡眠障碍均有确切疗效。γ-羟丁酸钠是γ-氨基乙酸和γ-羟丁酸受体激动剂,具体药理机制尚不明确。γ-羟丁酸钠是目前发作性睡病的一线治疗药物,能有效改善睡眠结构、减少日间过度嗜睡及控制猝倒发作。


● ●

[1] 袁潇,孙美珍. 发作性睡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2,32(2):49-53. DOI:10.3969/j.issn.1005-8982.2022.02.010.

[2] 张蕊蕊,张红菊. 发作性睡病研究进展[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9,36(7):594-596.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国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版)[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2,55(5):406-420. DOI:10.3760/cma.j.cn113694-20211228-00934.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神内资讯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