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3日发布 | 963阅读
神经介入

【精选编译】破裂血泡样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特征

孙博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达人收藏



来自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的Naoki Kato等人根据临床病程和影像学表现,描述和比较诊断和治疗BBAs患者与血管内治疗的≤5mm的未破裂旁突动脉瘤患者的脑血管造影静态和动态特征,相关内容已于2022年12月在线发表于《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摘自文章章节



【REF:Kato N, et al. Clin Neurol Neurosurg. 2022;225:107583. doi:10.1016/j.clineuro.2022.107583】



研究背景



血泡样动脉瘤(BBAs)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动脉瘤,约占所有颈内动脉动脉瘤的0.9 -6.5%,其特征为半球形、体积小、颈部宽。在临床实践中,BBAs难以诊断和治疗。在诊断方面,BBAs的成像变化在发病时很微妙,诊断较困难,经常出现诊断延迟,从而导致严重的患者预后不良。在治疗方面,有报道称BBAs血管壁脆弱,因此常规颈部夹闭术中存在较高的破裂风险。已有研究报道了BBAs在CTA和DSA图像上的静态特征。然而,这些动脉瘤的动态特征以前没有被描述过。当形态变化在静态图像上难以识别时,动态特征可以提高BBAs的诊断能力。因此,来自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的Naoki Kato等人根据临床病程和影像学表现,描述和比较诊断和治疗BBAs患者与血管内治疗的≤5mm的未破裂旁突动脉瘤患者的脑血管造影静态和动态特征,相关内容已于2022年12月在线发表于《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研究方法

比较BBAs患者(n=12,A组)和经血管内手术治疗的≤5mm的未破裂旁突动脉瘤患者(n=12,B组)的DSA图像。评估DSA图像是否存在载瘤动脉直径不规则以及动脉瘤内造影剂的延迟流入和流出。在BBAs患者中也评估了动脉瘤的扩大和形态变化。



研究结果

与B组相比,A组血管直径不规则的比例(P=0.013)和造影剂延迟流出的比例(P=0.014)更高。造影剂沿动脉瘤壁滞留是BBAs的特征性表现,小的BBAs也有类似表现。


表1. 血泡样动脉瘤(BBAs)与未破裂的斜旁动脉瘤的比较。


表2 . 12例血泡样动脉瘤(BBAs,A组)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总结。


图1. 动脉瘤的位置不局限于颈内动脉的前壁和后壁。(A)A型,表现为载瘤动脉直径不规则,动脉瘤前后局灶性狭窄。(B)B型,亦表现为载瘤动脉直径不规则,载瘤动脉呈梭状扩张。(C)C型,载瘤动脉内未见明显管径不规则。


图2. 代表性案例。(A)第一次就诊时3D-CTA显示ICA梭状扩张。(B,C)治疗时的ICA血管造影,继初次检测出现后8天,形态改变明显,梭状回扩张处形成水泡样。B为3D-RA成像,C为2D-DSA成像。(D)ICA血管造影显示造影剂流入延迟,载瘤动脉与动脉瘤对比差异明显(白色箭头)。(E)ICA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内造影剂流出延迟,特别是在动脉瘤壁边缘停滞(黑色箭头)。



研究结论

在这项回顾性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母动脉不规则形态特征和造影剂流出延迟是BBAs破裂的特征性表现,此发现可能会有助于BBAs的诊断。


关注破裂血泡样动脉瘤

大脑后动脉近端血泡样动脉瘤破裂1例


FRED装置治疗破裂血泡样动脉瘤的多中心治疗经验及临床效果


血流导向装置适应证的扩展:破裂动脉瘤、血泡样动脉瘤、夹层动脉瘤


组 稿




张颖影 副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编 译




孙博文 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

审 校




方亦斌 副教授

上海第四人民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