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帕金森病患者而言,脑起搏器手术顺利完成并不等同于治疗结束,脑起搏器手术与一般的手术不同,完成手术植入只是DBS疗法的开始。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是治疗帕金森病的“三驾马车”,缺一不可,而帕金森病患者可以根据术后程控情况更好的进行药物调整、康复训练等术后管理。
帕金森病患者在手术后一个月需要再次来到医院进行开机,开机以后也需要进行程控。对于需要程控的患者,在详细询问其病史的基础上,还应进行充分的查体、评估,以明确其真实的、客观的状态,排除患者心理因素的影响。
帕金森病患者开机后3~6个月可能需要数次程控以优化刺激参数、电极触点并进行药物的调整,总体目标是缓解症状和防止不良反应,原则上应以最小的刺激强度和最少的药物剂量获得临床症状最大程度的改善。



帕金森病患者开机后效果改善咋样?
当帕金森病患者脑起搏器开机后,大部分患者当天就可以感受到症状改善,但也有些患者在数天到数周后,才逐渐感受到症状改善。改善时间的快慢不能直接反映脑起搏器疗效的优劣。同时,并不是所有的症状都能立刻改善,一些症状改善较快(如震颤和肌强直),另一症状改善(如步态)需要一定的时间。

王学廉教授解释,开机时良好的状态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稳定下来的。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治疗是目前最先进的控制和改善帕金森病症状的方法,但是,对于中晚期患者来说,不能把期望值都放在调整起搏器上,要想恢复更好或和正常人差不多,还需要开机后及时配合康复锻炼(主要是肌肉力量的提高和身体平衡能力的锻炼)及生活能力(从自理能力开始)的再培训的。利用术后的良好状态,重拾因病丢掉的爱好,从事有益的身心活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脑起搏器可以改善疾病的症状,它不会治愈或阻止疾病的进展。一段时间后,症状可能会有所加重,需要及时联系医生,接受程控来调整参数。脑起搏器只能改善术前药物能改善的症状,对肢体的症状(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可能会比中轴症状(步态困难、构音含糊等)效果好,患者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期望值,配合医生的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来源:帕友DBS之家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更多“功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