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61岁,体检发现颅内血管畸形。畸形位于右侧颞顶交接区,神马(Spetzler-Martin)分级1分;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见图1和2。
图.1
图.2
AVM分级较低,危害较小,但2号供血动脉已动脉瘤化,应予以栓塞减流。
全麻肝素化,Marathon深入畸形团(黄箭),Onyx18缓慢推注,弥散良好,很快畸形团与引流静脉不显影,未持续注胶栓塞供血动脉的瘤化部分(红箭)。
图.3
术后2小时,患者头痛伴左侧肢体瘫痪,复查CT提示右侧顶叶血肿,动态观察CT变化提示血肿未进一步增加
图.4
后予以脱水对症,康复治疗,1月后出院,mRS:3分。3月后一般情况良好。
视频.1
ARUBA(A Randomized Trial of Unruptured 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研究是一项大型的随机对照研究,比较栓塞和开刀在治疗未破裂AVM方面的效果。该研究提示围术期和随访出血率为21.9%(仍有争议)。术后早期出血的危险因素如下:
畸形团直径<3cm
单一或深部静脉引流
引流静脉过早闭塞
一次栓塞大范围畸形团
术后血压控制不佳
图.5
文献分析了AVM栓塞后早期出血的相关内容,总结如下:
一/入组病例一般情况
1990至2019,经动脉栓塞治疗AVM围手术期(30天内)出血的病例;排除了经静脉途径栓塞和没有以NBCA和EVOH为主要栓塞剂的病例,所有研究病例总数均在10例以上;
共计纳入98项研究8009例患者,患者平均年龄34.2岁,男性占比53.1%;
72.8%的AVM位于幕上;
83项研究报道了栓塞次数,平均每人为1.9次;
35项研究报道了合并动脉瘤的情况,其相关动脉瘤比例为33.5%;
84项研究报道了AVM患者的临床表现,颅内出血51.6%,癫痫28.2%,头痛10.8%;
71项研究采用了Spetzler-Martin分级,I-II级占比40.1%;
使用NBCA作为主要栓塞材料的病例占40.8%,EVOH占34.7%,两种都用的占25.5%;
二/出血的危险因素:
每次手术的血流相关性出血风险为2.0%,总体出血风险为2.6% ;
每人的血流相关性出血风险为3.4%,总体出血风险 4.8%;
与出血相关的死亡率为14.6%,致残率45.1%;
以辅助外科切除为治疗目的的出血发生率为4.0% ,以辅助放疗为治疗目的的是3.5%,所有以辅助治疗为目的的总体出血率为3.9% ,而以根治为目的的出血发生率为7.7% ;
以治疗合并动脉瘤为目的的栓塞(p = 0.04)和患者数量较大(经验丰富的中心)(p < 0.001)是减少出血的显著因素;
而治愈性栓塞(p = 0.04)、达到DSA影像学闭塞(p = 0.003)和多次栓塞(p = 0.03)是增加出血风险的显著因素;
近一段时期内栓塞材料有所进步,例如微导管的革新,可解脱头端的栓塞导管,双腔球囊导管等,但这一时期的出血率并无显著改善;
根据AVM解剖以及血流动力学的特点,在选择栓塞材料上可能会有所区别,但分析显示栓塞材料与围手术期出血无关。
AVM是一种先天性疾病,无症状性AVM的出血风险非常低,大多数研究报道为2-4%/年,而第一年再出血风险为7%。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介入医生的围手术期出血率不能低于上述标准,他的医疗行为是“出力不讨好”的。本例AVM的出血原因可能是瘤化的供血动脉出血,也可能是引流静脉堵塞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所致,但究其根本在于术前分析不足,没有贯彻落实既定方针,在引流静脉闭塞后没有继续栓塞瘤化的供血动脉,抱有侥幸心理。AVM的栓塞过程的确有很多的变数,需要我们随机应变的临场发挥,但是,严谨而充分的术前分析仍是最有效的取胜之道。
杜志华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主任医师,神经介入专业硕士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学部神经介入科主管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
国家卫健委神经介入进修与培训基地学员培训专家组成员
师从国内著名神经介入专家李宝民教授;2003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2006年开始从事神经介入诊疗工作;在《Neurology》等杂志上发表多篇专业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近20分。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前往杜志华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