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介入是新型的医学技术,开创了内科无法达到的全新的治疗技术手段,能够解决许多药物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出血、缺血引起的功能障碍。
鉴于血管解剖的不同,血管介入以脑血管、心血管血管壁薄血管路径长,技术要求较高,难度大,操作如履薄冰。外周血管壁具有丰厚的结缔组织,不易破裂,操作相对安全。
良好的介入能力能够达到血管到达的地方,导丝导管就能到达。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动脉硬化性疾病逐渐增多,血液滞留或心房颤动都容易导致血栓,主动脉通路上有头颈部动脉、脑动脉、上肢动脉、腹腔干、肠系膜动脉、肾动脉、下肢动脉等分岔血管,容易出现血栓漂移到分岔血管堵塞血流。
博采众长,汲取经验,学习总结相关分岔血管血栓介入技术、及时识别发现、尤其是急腹症,多一些诊断思路,解决问题、减少并发症,在介入这条生命的“胡志明小道”上行稳致远……
主动脉通路上的分岔动脉解剖回顾

患者情况

患者女性,62岁,房颤,"突发言语不利,左侧上下肢失动2小时"入院。
嗜睡,完全性失语,烦躁,左侧上下肢肌力1级,NiHss评分 23分,CT无影像改变,核磁共振DWI示:右侧颞部高信号,呈散在分布。结合病史和体征。
诊断:
1.急性脑梗塞(超早期):心源性血栓);
2.心房颤动。

手术过程

行静脉阿替普酶溶栓后意识渐清,问答可配合指令,伸舌可,运动性失语,上肢肌力恢复至3级,下肢2级。NiHss评分13分。
行血管内桥接治疗和造影明确血管通畅情况。
行脑血管造影和顺道肾动脉、髂动脉造影。
右侧大脑中动脉上干动脉粥样硬化,但血流通畅。单弯造影导管超选择至颈内动脉C1段给予肝素盐水8mL缓慢推注。
观察患者言语可,但含糊,上肢肌力4级,下肢肌力3级+。结束手术。
术前患者呕吐,吐出胃内容物。术后2小时出现大便出血为淡红色,考虑静脉溶栓后可能激发痔疮出血,继续观察。
夜间自诉腹痛,腹部压痛,给予抑酸保护胃肠粘膜治疗。今晨查体自诉腹痛,中下腹部压痛。患者意识清,左侧上下肢肌力4级+,经溶栓十桥接脑梗塞恢复良好。
B超示:脾脏小片状梗死。
为什么呢?
返视肾动脉造影图像:腹腔干分支毛糙,血栓可能。肠系膜上动脉呈"截断征",未向远端供血。
结合腹痛、便血症状不能用溶栓后上消化道出血解释,考虑为腹腔干分支血栓→脾梗死;肠系膜上动脉血栓闭塞→便血、腹痛。
腹主动脉血管分支解剖
行外周介入处理,经右侧股动脉穿刺,8F guiding行肠系膜上动脉血栓闭塞抽吸取栓,抽出大量血栓。给予尿激酶溶栓。

心得体会

1. 脑血管介入顺道做肾动脉有助于评估腹主动脉和肾动脉、髂动脉硬化,为导管回撤指明道路。
2.由于大脑血管与升主动脉顺向,心源性血栓往往造成大脑血管栓塞。但沿主流血管降主动脉飘流易进入与腹主动脉顺行平行的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造成血栓性闭塞,导致脾梗死、肠糸膜缺血性出血,甚至肠道缺血坏死。
3.临床上在诊断急腹症时思维要广一点。
出血有溃疡出血,还有缺血性肠粘膜肿胀、渗透增高导致出血。长久卧床、肠道不通容易出现缺血性肠道出血。
尤其有房颤及栓塞史的脑梗塞病人如果出现腹部胃肠症状应考虑到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特别是症状与体征不符时更应高度怀疑本病,而且应该争分夺秒地争取时间手术,否则导致脾梗死、胰肠坏死。
附: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早期有脐周或上腹绞痛,腹软,肠鸣音增强。
6~12小时后,肠肌麻痹,持续性腹痛,肠鸣音减弱,肠粘膜可发生坏死或溃疡,导致便血或呕咖啡样物,此时如手术解除血管阻塞,肠缺血尚可恢复。
12小时后可有腹膜刺激征,肠鸣音消失,发热、脉速和中毒性表现,提示病变已不可逆。
栓子凶险,逃逸远方。血管能到达的地方栓子就有可能逃匿。
治病求本,穷追不舍。血管能到达的地方,介入应能到达。
介入治疗是前沿新技术,相互协作,砥砺前行,创新发展永远在路上。

作者简介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