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0日发布 | 292阅读

【疾病百科】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痛

神内资讯

脑医汇

达人收藏
脑医汇,由外而内,融“汇”贯通

原创首发于【神内资讯】微信公众号


脑卒中后疼痛 (central post-stroke pain, CPSP) 是出血或缺血性卒中后与病灶有关的、在瘫痪躯体的一部分、持续或间断的同时伴有感觉异常为主要特点的疼痛,是卒中病人常见的并发症。CPSP在临床上多表现为脑卒中后头痛、肩痛、肢体痛及关节痛,多在脑卒中后3~6月内发生,其发生率在脑卒中患者中占1%~8%。


临床特征

CPSP患者的疼痛范围有时仅局限于手、但大多可涉及病变躯体的一侧,有时可牵涉到面部。若病变位于延髓外侧,疼痛可涉及面部的一侧、病灶侧躯体或四肢,眶周痛也较常见。对于丘脑病变的患者,疼痛常发生于病灶对侧,表现为肢体远端的,上下肢疼痛强度基本相同的,性质难以形容的疼痛。丘脑痛的另一显著特征是痛觉过敏。


除了疼痛之外,CPSP患者都伴有躯体感觉异常,对机械压力和冷刺激的感觉过敏现象较常见,高达90%,疼痛的部位基本上与感觉异常的分布一致,但也有超出感觉异常的分布区。


诊断标准

Klit H等人于2009年推荐CPSP诊断标准:

①疼痛位于与中枢神经系统病灶相符的受累躯体部位;

②有卒中病史,疼痛在卒中发生时或发生后出现;

③临床检查发现有与病灶相符的感觉障碍体征;

④神经影像显示相关血管病灶;

⑤排除其他可能疼痛的原因。


另外由于脑卒中后几种不同类型疼痛的发生率都较高,像肩痛、痉挛痛、紧张性头痛,因此需要注意与其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Klit H等人于2009年推荐CPSP诊断标准:

①疼痛位于与中枢神经系统病灶相符的受累躯体部位;

②有卒中病史,疼痛在卒中发生时或发生后出现;

③临床检查发现有与病灶相符的感觉障碍体征;

④神经影像显示相关血管病灶;

⑤排除其他可能疼痛的原因。


另外由于脑卒中后几种不同类型疼痛的发生率都较高,像肩痛、痉挛痛、紧张性头痛,因此需要注意与其鉴别诊断。


主要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①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药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线用药,目前常用的是阿米替林。研究发现当阿米替林的离子浓度大于300 nmol/L时,疗效较好,但会出现口干、乏力等副反应。若阿米替林无效或患者不能耐受时,可选择其他肾上腺素能抗抑郁药,如去甲替林、地昔帕明、丙咪嗪、多塞平、万拉法新、马普替林。虽然效果不及阿米替林,但对同时患有心脏病的CPSP患者,这些药物较安全。


②抗惊厥药: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等抗惊厥药可通过降低神经兴奋性达到镇痛效果,且能明显改善CPSP患者的睡眠、焦虑及疼痛评分。长期应用本类药物会引起肝、肾、胃肠道及造血系统功能异常,应当在密切监测下应用或交替使用。


③谷氨酸能药物:CPSP可能因丘脑和皮质投射纤维的神经递质紊乱引起。氯胺酮是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对中枢性疼痛有一定作用。


 神经调控疗法:


神经调控疗法如运动皮层电刺激(Motor codex stimulation, MCS)、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对难治性CPSP有一定疗效,但由于花费较大,目前并未被患者广泛接受。


①MCS:将MCS电极置入慢性疼痛患者的硬膜外腔中,于1991年开始应用。


②DBS:将深部刺激电极置入特定的脑区域和脉冲发生器相耦合,从而可以调整脉冲的频率、振幅和波形,过去DBS通常用来治疗帕金森疾病、抑郁症,最近研究发现DBS可有效缓解各种顽固性疼痛对于慢性疼痛患者而言,最佳目标脑区域是导水管周围或第三脑室的灰质和丘脑。


③TMS:将外部电磁线圈置于头皮表面,从而在脑中产生一短暂的高强度磁场,这种电场穿过头皮、颅骨、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感应电流刺激神经元,瞬间改变大脑局部皮层和皮层下神经元的兴奋性,调节脑功能状态,从而发挥镇痛作用。TMS电极可以置于大脑皮层上的任何区域,目前研究中,作用靶点多选择中央前回运动区等。


rTMS(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是在TM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是对同一部位进行一系列连续的TMS,克服了单脉冲刺激只能引起皮层内微弱的电位变化的劣势,能迅速达到止痛目的。目前rTMS参数大体相同,频率一般采用1Hz、5Hz、10Hz或20 Hz,刺激强度根据运动阈值(motor threshold, MT)确定,即将rTMS施加于运动皮层上,记录对应的大拇指产生规定运动幅度的刺激强度,一般rTMS的刺激强度为80%MT至120%MT。高频(>1Hz)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低频rTMS(一般工作频率为1Hz)。


# 参考文献 #

[1] 张晓玲,翟丽萍,官俏兵,等.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6,15(6):439-443. DOI:10.3760/cma.j.issn.1671-7368.2016.06.009.

[2] 温志娟,王德强,高勇,等.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痛的诊疗进展[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20(12):892-895. DOI:10.3969/j.issn.1006-9852.2014.12.012.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神内资讯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