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SUIA和ISAT等研究结果公布后,无论是中国、欧美指南的建立与完善,还是国内外治疗趋势的演变,血管内介入治疗已逐渐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随着理念和材料的不断更新与发展,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手段也从最初的腔内填塞技术(弹簧圈栓塞),转变到后续的血管重建技术(支架或球囊辅助),直至现阶段提倡的血流动力学重塑技术(血流导向装置植入)。随着PUFS、PARAT、SCENT等众多研究结果的公布,不同血流导向装置在颅内动脉瘤,特别是前循环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卫生经济学效益也不断得以证实。此外,血流导向装置中国指南和共识的推出,进一步促进了这一治疗手段的规范化开展,颅内动脉瘤治疗迎来了新的纪元。
与前循环动脉瘤不同,后循环系统有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和解剖学特征。按照解剖学划分,椎动脉走行独特,发出重要的分支血管;椎-基底动脉汇合部形似“三岔路口”,血流动力学复杂;基底动脉主干相对平直,但有众多细小的穿支血管;而基底动脉顶端和Willis环以远的部分管径细小,成角迂曲。这些特征都对血流导向装置的使用造成挑战。随着循证医学经验积累,一些早期的文献报道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后循环动脉瘤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有效性较高,但并发症也相对更多。我们回顾了华山医院既往诊治的病例,结合不同动脉瘤特点、治疗细节和随访情况,总结了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的“华山经验”。
本研究共纳入7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22例,平均年龄54.2岁(33~71岁)。1例患者为破裂动脉瘤,其余均为未破裂动脉瘤。从病灶部位来看,绝大部分(71/79,89.87%)为椎动脉V3-V4段动脉瘤,7例为累及基底动脉的动脉瘤,1例为Willis环远端动脉瘤。从病灶形态上来看,绝大部分(67/79,84.81%)为梭形动脉瘤,其余为囊状动脉瘤。从栓塞技术上来看,仅7例患者采用弹簧圈辅助,其余全部采用单纯血流导向装置治疗。从治疗效果上来看,两种血流导向装置的O’kelly-Marotta分级C-D级占比均达到66.7%。结果提示应用FD治疗后循环动脉瘤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动脉瘤闭塞率,FD贴壁性与手术疗效相关,仍需长期随访结果进一步验证。
结合不同病例,我们详细分析了不同病灶的治疗要点。在椎动脉动脉瘤中,血流导向装置的使用应尽可能避免侵袭重要的分支血管。而对于一些复发的难治性巨大夹层,血流导向装置无疑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但需要重点关注支架释放过程中的技术细节。包括稳定通路的建立、适宜支架的选择、球囊预扩和后扩的必要性等。而对于一些血流导向装置术后仍然延迟愈合的复杂病例,采用补救性的覆膜支架植入往往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备选方式。对于累及椎-基结合部或基底动脉的动脉瘤,由于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复杂,瘤腔内血栓占位效应明显,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始终是充满挑战的。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此类病变时应制定详细的手术策略,选择适宜的支架释放区域和组合形式,术后严格的药物管理和密切的影像学随访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基底动脉顶端或Willis环以远的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而新型的囊内扰流装置或带有生物涂层的、尺寸更小的血流导向装置可能是未来治疗的趋势。
综上所述,血流导向装置为许多后循环复杂动脉瘤提供新的选择,但我们同样需要清醒地意识到,对于复杂的后循环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仍须进一步探索。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