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于1986年在北京成立,经过数辈神经外科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在中华医学会的直接领导下,分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神经外科学界最具影响力和活力的专业学术组织。
此外,分会积极推动学术进步、学科建设、专家共识和指南的制定与推广,为我国神经外科水平的提高发挥着卓有成效的推动作用。分会在王硕主任委员的带领下,2022年也制定了一些该领域内的指南、共识。本文将部分重要指南与共识进行梳理,以飨读者。
《脑脊液漏规范化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脑脊液漏是指脑脊液在颅内外压力梯度的作用下从硬脑膜缺口及其所覆盖的颅骨缺损处经鼻腔、外耳道或开放伤口漏出的现象。持续的脑脊液漏不仅会造成脑脊液循环动力学的紊乱,出现体位性头痛和头晕,而且还会进一步增加脑膜脑炎、切口愈合不良甚至是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而这些并发症需要更多的医疗干预和延长住院日,进而消耗更多的医疗资源,显著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有研究显示,脑脊液漏患者的治疗费用平均增加50%左右。
颅脑外伤是脑脊液漏的最常见原因,50%以上在伤后2d内出现,70%在伤后1周内出现,几乎都在伤后前3个月内出现;其次是神经外科手术后脑膜破裂引致的脑脊液渗透;少见无明显原因的特发性脑脊液漏。对于外伤性脑脊液漏,绝大数患者(约85%)经过保守治疗后能自愈。而手术后的脑脊液漏关键在于预防,一经发现就应该积极治疗。特发性脑脊液漏早期不容易被注意,易延迟诊断,自愈可能性低,多数需要手术治疗。
流量和漏口大的脑脊液漏容易诊断,对于流量和漏口小的脑脊液漏容易漏诊误诊。脑脊液漏的治疗根据流量、局部创口特点、漏口部位等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然而目前尚缺乏专门针对脑脊液漏进行规范化管理的专家建议或者共识,因此有必要对脑脊液漏的诊治流程进行讨论,规范并指导脑脊液漏诊治工作的开展。
在此背景下,本共识组织国内神经外科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借鉴国内外指南推荐、复习相关文献和循证证据、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形成专家共识;对于诊断、预防和治疗部分,通过改良德尔菲法征集专家建议,形成共识推荐意见,旨在为脑脊液漏的规范化诊治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指在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围手术期采用多学科干预措施以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治疗理念及相关临床路径。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临床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人群的影像学检出率约为7%,一旦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可高达30%,具有严重的后果。开颅手术夹闭是动脉瘤经典的治疗方式,近年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动脉瘤患者选择介入治疗,但是迄今为止开颅手术夹闭仍是不可替代的治疗方式。动脉瘤夹闭术是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中经典并常见的手术操作,相比介入治疗,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存在疼痛、神经感染、神经功能障碍、下肢静脉血栓等常见并发症。制定动脉瘤夹闭术围手术期ERAS管理方案目的是通过推进ERAS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中的应用,加快术后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为将ERAS方案推广至神经外科其他疾病奠定基础。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与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加速康复外科学分会共同组织神经外科、麻醉科、护理学、营养学等多学科的专家,组建多学科背景的指南制定工作小组。以未破裂动脉瘤ERAS实施中常见临床问题为导向,全面查询、分析和评价新的研究证据。本指南检索的数据库为:The 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trials、Chictr、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关键词为“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fast track”“neurosurgery”“neurosurgical procedures”“cerebrovascular disorders”“aneurysm”“intracranial aneurysm”等。文献纳入类型为指南、专家共识、系统综述、荟萃分析、随机对照研究、非随机对照研究、综述和病例系列,文献排除类型为病例报道。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依据循证医学证据分级标准(GRADE),将证据质量分为“高级”“中级”“低级”3个等级;推荐程度分为“强烈推荐”和“推荐”2个等级。经过多次专家会的讨论确定推荐意见及强度,并邀请指南制定小组以外的专家进行审稿,共同编制本指南。
《脑膜瘤分子诊疗专家共识(英文版2022)》
由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肿瘤学组牵头,联合神经病理学专家、循证医学专家共同拟定的《脑膜瘤分子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已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CMJ)正式发表。本共识是第一部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的脑膜瘤分子诊疗临床实践共识,整合了能够细化脑膜瘤诊断和分类的关键生物学标志物,为临床医师及相关专业人员提供脑膜瘤的病理、分子检测的临床指导意义、病情监测和临床预后评估等诊疗方面的推荐意见。
脑膜瘤病理类型多样,临床表现复杂,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大多数良性脑膜瘤(WHO 1级)患者通过手术和/或放射治疗能够获得良好临床预后。然而,部分具有进展趋势的良性脑膜瘤和不典型或恶性脑膜瘤(WHO 2-3级)仍面临着复发率高、后期治疗困难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脑膜瘤从基因、蛋白到代谢等各个层面的分子特征与其病理分级、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此外,仅依据组织形态作为主要判定标准的传统病理分级和分型已不足以准确预测所有脑膜瘤患者的临床预后。2021年,第五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分级指南(WHO CNS5)更新了部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亚型的命名和分级方法,并首次将脑膜瘤分子特征纳入诊断标准,但仍缺乏有关问题的系统阐述。
因此,在2021年5月初,在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周良辅院士、毛颖院长的指导下,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宫晔教授和钟平教授发起、启动了这部共识的筹备工作,并在国际临床实践指南注册平台完成了注册(IPGRP-2022CN234)。同年11月,共识编写委员会正式成立,共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主要神经外科单位的25名神经外科专家,包括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候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6位常委,其余专家也都是全国委员和全国青年委员,并邀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病理室的陈宏教授,复旦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的陈世耀教授团队,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的陈耀龙教授团队共同参与共识修订。同时设立秘书组筹备和协调编写工作;并携手CMJ编辑部召开共识编写项目线上启动会、修订会和定稿会。历经制定标准、文献调研、临床问题构建、确定共识框架、撰写和讨论修改文稿、评分投票、修稿审定等环节,最终全部编写完成。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