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版 | AiBrain 编辑团队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内侧前额叶皮层到扣带回、伏隔核、纹状体等的回路构成了社交脑,参与社交行为的调控。ASD往往合并焦虑症行为,了解ASD合并焦虑的机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ASD的发病机制。
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卢应梅教授与药学院韩峰教授团队在Molecular Psychiatry杂志发表文章,揭示了内侧前额叶皮层投射到纹状体、杏仁核的不同环路调控自闭样和焦虑样行为。


研究人员首先对MIR137、SHANK2 and AUTS2突变的ASD小鼠进行生信分析,发现了5个可能和ASD相关的差异基因,Alpk1、Dock9、Shank2、Syne1 and Tmem74。其中Tmem74高度表达于神经元,在三个类型的小鼠中表现为一致的表达量下调。随后研究人员对Tmem74敲除小鼠进行了一系列行为学测试,包括孤独症谱系测试(刻板和挖掘行为测试、三室社交新颖性检测)、焦虑行为测试(旷野实验、高架迷宫实验)、记忆力和学习能力测试(Y型迷宫和新型物体探索试验)。结果表明,Tmem74表达缺失的小鼠表现为孤独症谱系样行为和焦虑样行为,没有记忆力和学习能力的损害。
进一步研究表明,与野生型小鼠相比,Tmem74−/−小鼠前边缘皮层(prelimbic cortext, PL)神经元去极化更加敏感,神经元活动增加。


研究人员使用光化学遗传法抑制PL区域椎体神经元活动,使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PL椎体神经元动作电位受到抑制。随后的行为学实验表明,在抑制PL区域锥体神经元活动的情况下,Tmem74-/-小鼠孤独谱系行为消失。
敲出小鼠PL区域Tmem74基因,全细胞膜片钳实验记录到PL区域椎体神经元活动增加,自闭症和焦虑症行为学测试(刻板行为测试、社交互动测试、旷野实验、EPM测试)证实小鼠出现孤独症行为和焦虑行为。证实了PL区域椎体神经元活动增加与小鼠孤独症样行为和焦虑行为相关。



为了进一步确认PL介导的孤独症及焦虑行为的神经环路,研究人员使用顺行神经示踪技术追踪发现了PL-dSTR环路。在社交互动之后dSTR区域,c-fos表达显著增加。
为了进一步探讨PL-dSTR神经环路与小鼠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研究人员使用光遗传学手段发现,PL–dSTR环路激活能够导致小鼠孤独症样行为,没有焦虑行为表现;抑制PL–dSTR环路,发现小鼠孤独症行为明显得到改善,焦虑行为没有变化。
为了进一步明确dSTR如何影响小鼠行为,研究人员使用在体的电生理记录确定了两种相关的神经元FSIs和MSNs。在梳毛实验、家庭笼实验和三室社交偏好实验中,FSIs兴奋性增高而MSNs兴奋性降低。研究人员推断,FSIs兴奋性增加,通过谷氨酸能递质抑制MSNs兴奋性,介导孤独症样行为。


研究人员的前期研究发现,敲除BLA区域椎体细胞Tmem74可以导致焦虑样行为。向PL 注射顺行神经示踪剂,在BLA锥体神经元体周围可观察到绿色荧光聚集。为了进一步确定PL-BLA 环路介导仅介导焦虑样行为,而非孤独症样行为。研究人员使用光化学遗传手段,选择性的激活或者抑制了PL-BLA 环路,而后相关的行为学测试。结果表明,PL-BLA 环路激活能够导致焦虑样行为,不会导致孤独症样行为。同样地,在Tmem74敲除的小鼠中,抑制PL-BLA 环路,可以挽救小鼠的焦虑样行为。

为了进一步了解PL-BLA和PL–dSTR环路,研究人员使用逆行示踪剂追踪了这两个区域对应的PL区神经元的位置。发现投射到dSTR的椎体神经元比投射到BLA的更加靠外。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分析表明这两组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没有显著差异。


为了进一步证实TMEM74在大鼠孤独症和焦虑行为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向Tmem74敲除的大鼠PL区注射pAAV2/9-CaMKIIα-EGFP-Tmem74-3Flag,使其表达Tmem74。与正常小鼠相比,在表达Tmem74之后,全细胞膜片钳以及自闭症和焦虑症的行为学实验表明,Tmem74敲除小鼠的相应症状得到了缓解。

AiBrain内容团队为大家整理了文章的pdf,如有需要,请公众号后台留言“pdf”或扫码添加AiBrain助手微信获取。


✦往期精彩回顾✦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