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 Ji Z, Ma Y, Feng Y, Zhang H, Hu P. Vertebral Artery Transposition and Dural Ring Reconstruction: A New Treatment Modality for Cervic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Resulting From Aberrant Vertebral Arteries. Oper Neurosurg (Hagerstown). 2022;23(1):e26-e30. doi:10.1227/ons.0000000000000233] PMID: 35726932
多篇病例报告指出,迷行椎动脉可以导致颈髓压迫,报道中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使用人工硬膜补片悬吊椎动脉同时伴或不伴硬膜扩大成形术以及单纯的椎管减压术。但是部分患者可因椎动脉过于迂曲导致复发。自2012年9月至2019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单中心通过既往文献报道中的人工硬膜补片悬吊椎动脉+硬膜扩大成形术的手术方式,治疗了3例连续性的迷行椎动脉压迫颈髓患者,所有患者在术后均有症状好转。但是2例患者在长期随访中出现复发,1例患者在术后5年的随访中出现双下肢无力症状的明显加重,影像学检查显示迷行椎动脉复位并加重了脊髓压迫。因此,我们在此介绍一种新的、更加可靠的迷行椎动脉患者的减压手术方式。
患者女,48岁,主诉双下肢麻木、舌根痛及呼吸困难10月余来院,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并且导致了严重的高颈髓压迫。全身麻醉下,病人取俯卧位,术中行感觉及运动诱发电位电生理监测。取外听道水平至C2水平的后正中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和肌肉,咬断寰椎后弓充分暴露椎管。首先,沿硬膜于C1-C2段水平寻找左侧颅外段椎动脉并游离,随后正中切开硬膜并充分暴露蛛网膜下腔,剪开硬膜环并将椎动脉与副神经、硬膜之间的粘连充分松解从而使椎动脉完全游离。然后,将C1水平以上(正常椎动脉穿硬膜进入颅内的位置)的一段硬膜剪开用于硬膜环重建。最后,将C1水平以下的椎动脉移位至硬膜外,同时通过缝线将其与C1侧块关节固定以达到固定和减压的目的。至此,左侧椎动脉减压完毕,右侧椎动脉采用了相似的手术方式进行了减压。充分止血后关闭硬膜,重建后的硬膜缺损处通过缝合肌肉组织以及外科胶进行加固。患者在全麻术后即刻清醒,自诉舌根痛以及呼吸困难症状在术后完全消失,但双下肢麻木症状仍同术前。术后无相关不良事件发生,同时术后影像学检查提示双侧迷行椎动脉转位及颈髓减压成功,患者术后可正常生活。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症状无复发,影像学检查同样未见复发。
椎动脉通常从枕骨大孔前侧方穿硬膜进入颅内,此处硬膜下空间较椎管内大。一项纳入300例人群的报道指出颅颈交界区椎动脉发育异常的发生率约为2.3%。所有异常发育的椎动脉均从C1-C2水平间进入椎管,并由此导致相关症状。
Saeko Hayashi等对23例症状性迷行椎动脉压迫颈髓患者进行了系统回顾,大部分患者接受了椎动脉转位术伴或不伴硬膜扩大成形术的治疗,转位和减压均是通过使用缝线和补片将椎动脉固定于侧方硬膜上。但是该方式使得椎动脉仍位于硬膜内,因此减压的效果较为有限。就预后情况而言,报道中仅1例患者出现了症状加重,余症状均得到了改善。椎板切除术同样被报道对于此类患者有效,但是缺乏长期随访结果使得椎板切除术的有效性存在不确定性。
在我们看来,我们所报道的手术方式是一种新的、完全的、效果确切的迷行椎动脉压迫颈髓的减压手术。我们的手术理念是将枕大孔区迷行椎动脉解剖进行重建使其恢复正常椎动脉的解剖。该手术方式将部分迷行椎动脉从硬膜下有限的空间内转移至硬膜外,同时通过硬膜环的重建将部分迷行椎动脉从C1水平进入硬膜从而获得更宽阔的硬膜下空间。转位后的椎动脉通过缝线直接固定于C1侧块关节从而防止其进一步移位。另外,通过该手术方式将原有的直接朝向脊髓并加重压迫的椎动脉血流方向变为斜向上的血流方式,期待这种血流动力学上的修复可以进一步防止复发。当然,该手术方式的有效性仍需要长期随访来证实。
一例迷行椎动脉压迫颈髓的患者成功通过我们新型的手术方式进行了治疗,该手术方式主要包括椎动脉转位、固定以及硬膜环重建。此种手术方式是迷行椎动脉压迫颈髓患者进行减压手术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北京市青年拔尖个人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科医师分会理事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3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