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02日发布 | 464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杜志华教授: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杜志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达人收藏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燕山介影


病例特点



女性,81岁,SAH,HH分级2级,Fisher分级3级。


图1


术前DSA影像



 图2


术前讨论



1. 后交通动脉瘤破裂伴较大量出血,患者高龄,有较高的脑积水风险,应尽量避免使用支架。


2. 结合动脉瘤形态和微导管路径,考虑应用双导管栓塞。


3. 必要时可以待出血吸收后行二次支架植入。


操作过程



常规全麻后股动脉入路,Nevien 072到位后,依次将微导管1(SL-10,Stryker )和微导管2(Echelon -10,EV3),置于动脉瘤腔内,管1位于动脉瘤腔中央,管2指向瘤顶部;


管1送入3D弹簧圈成篮(target 5-10),管2送入2D弹簧圈(Axium 3-8)填塞瘤腔顶部。后依次送入弹簧圈3-6,2-4,2-4,1-2填塞,至动脉瘤腔不再显影(mRROC:2)后结束手术。


图3  


复查随访



8个月复查时显示动脉瘤瘤颈处复发。


图4


二次手术过程



使用Jailing技术支架辅助栓塞,应用Atlas 4.5-21(图5:黄色三角提示术中及术后支架两端的mark位置)


图5


栓塞完毕后回撤支架导丝时支架移位。



知识回顾



1、回顾Atlas支架应用的相关文献,支架的操作技术成功率是非常高的,这得益于其low profile的特性;


在装置失败的病例中,大多数的原因是输送支架进入微导管时的疏忽造成的,还有小部分病例是支架进入微导管后阻力过大,不得已需要和微导管一起撤出体外。


图6


2、Atlas支架在秉承Neuroform系列开环设计的同时,在尾端采用了闭环设计(图7:篮圈部分为闭环设计)。


这一革新的设计使支架导管在通过已释放支架时,减少导管头端与支架内壁的剐蹭,易于导管跟进并通过支架,提高穿网孔技术的成功率。


图7


操作要点及术者体会



有利就有弊,闭环设计虽然提高了再通过率,但却要牺牲一部分贴壁性。尽管支架绝大部分还是开环设计,并不影响支架整体的形态,但尾端的mark点很可能翘离血管壁,与支架导丝“过从甚密”;


当支架导管沿导丝通过支架时,容易与mark点发生纠缠,甚至将部分支架收纳入导管(视频2)。


如未能及时发现,在回撤支架导管时,便可能造成支架的移位。



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支架的尾端要落在较为平直的血管


完全释放后支架导管多后退一些,确认与近端mark分离


再次通过支架时应注意观察近端mark是否移动


支架释放后,“将导管通过支架,以备不时之需”,不必作为常规操作。


术 者 简 介

微信图片_20220905183043.png

杜志华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 主任医师,神经介入专业硕士

  •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学部神经介入科主管

  •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

  • 国家卫健委神经介入进修与培训基地学员培训专家组成员

  • 师从国内著名神经介入专家李宝民教授;2003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2006年开始从事神经介入诊疗工作;在《Neurology》等杂志上发表多篇专业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近20分。



微信截图_20220905183229.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前往杜志华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