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意大利医院神经外科的Jorge Rasmussen等根据胚胎期岩骨与AICA的相互影响,提出AICA-SAA复合体分型方法,并描述外科手术中观察到的变化。文章发表在2019年6月的《Journal of Neurological Surgery》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Rasmussen J, et al. J Neurol Surg B Skull Base. 2020 Oct;81(5):536-545. doi: 10.1055/s-0039-1692474. Epub 2019 Jun 21.】
小脑桥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池是到达后颅窝外侧病变的主要手术通道,此区有多个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其中,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的形状高度可变,AICA的弓状下动脉(subarcuate artery,SAA)呈现多种变化。AICA-SAA复合体的变异是影响小脑桥脑角手术的主要问题。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意大利医院神经外科的Jorge Rasmussen等根据胚胎期岩骨与AICA的相互影响,提出AICA-SAA复合体分型方法,并描述外科手术中观察到的变化。文章发表在2019年6月的《Journal of Neurological Surgery》在线。
作者将AICA-SAA复合体变异划分为5型。0型:AICA游离在CPA脑池内,SAA未能识别或缺失;1型:单纯脑池AICA,弓状下环(subarcuate loop,SL)松散,SAA>3mm;2型:AICA靠近弓状下窝,SL明显,SAA<3mm;3型:AICA附着在硬脑膜上,未见SAA,或SAA在乳突管内;4型:AICA位于岩骨内,未见SAA或在乳突管内。采用MRI稳态序列成像评估分型方法,并通过手术实例验证(图1-3)。
图1. AICA-SAA复合体分型示意图(右CPA俯视)。A. 0型(AICA在脑池内);B. 1型(SAA>3mm);C. 2型(SAA<3mm);D. 3型(AICA附着在硬脑膜上);E. 4型(AICA走形于岩骨内)。AICA,小脑前下动脉;CPA,小脑桥脑角;SAA,弓状下动脉。
图2. MRI-CISS序列成像显示AICA-SAA复合体分型。A. 0型;B. 1型;C. 2型;D. 3型;E. 4型。
图3. 手术中区分AICA-SAA复合体分型。A. 1型;B. 2型;C. 3型,虚线表示AICA附着硬膜处;D. 4型,虚线表示AICA在岩骨质内。
该研究分析84例患者,包括161侧CPA池的AICA-SAA复合体;发现,分型的比例保持在既往文献报道的范围内:0型占42.2%;1型占11.2%;2型35.4%;3型10.6%;4型0.6%。该分型反映AICA-SAA复合体解剖的复杂性和手术操作的难度。
AICA-SAA复合体的形成过程可能在胚胎发育的早期,由于受岩骨管(petromastoid canal,PMC)内间充质增殖的影响,AICA-SAA复合体发生解剖结构和分布变异。动脉血管或被附近增生的间充质组织或岩骨硬脑膜包裹,甚至被岩骨成熟过程中的骨质覆盖。
作者认为,该综合分类法能在术前和术中区分并客观地描述AICA-SAA复合体的变化,有助于手术者全面规划手术策略。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