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30日发布 | 1260阅读
肿瘤
脑血管外科
颅底和内镜

极外侧幕下小脑上入路

杨涛

安康市中心医院

邱天明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王知秋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达人收藏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幕下小脑上入路,尤其是ELSI入路,能进入各种其它入路难以到达的天幕裂孔侧方和后方的幕下和幕上区域结构。瑞士Lausanne大学医院神经外科的Roy T. Daniel等复习文献并结合尸体解剖和病例进行综述,强调这种入路的多功能性以及局限性,并以手术解剖为核心,演示如何到达幕下和幕上不同区域的结构,并与其它入路进行比较。文章发表于2021年3月《World Neurosurgery》杂志。


——摘自文章章节


Ref: Giammattei L, et al. World Neurosurg. 2021 Mar;147:89-104. doi: 10.1016/j.wneu.2020.12.042. Epub 2021 Jan 1.


研究背景




极外侧幕下小脑上入路(extreme lateral supracerebellar infratentorial,ELSI)最初由Vishteh和Spetzler等提出,是进入中脑后外侧的一种新的手术入路。作者应用这种入路,处理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和后循环动脉瘤。根据手术暴露的需要,将幕下小脑上入路分为正中、旁正中和极外侧三种方式。以后,只有少数使用ELSI入路治疗岩斜脑膜瘤、丘脑和后内侧颞叶胶质瘤等的报道。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幕下小脑上入路,尤其是ELSI入路,能进入各种其它入路难以到达的天幕裂孔侧方和后方的幕下和幕上区域结构。瑞士Lausanne大学医院神经外科的Roy T. Daniel等复习文献并结合尸体解剖和病例进行综述,强调这种入路的多功能性以及局限性,并以手术解剖为核心,演示如何到达幕下和幕上不同区域的结构,并与其它入路进行比较。文章发表于2021年3月《World Neurosurgery》杂志。

研究方法



作者利用PubMed数据库搜索有关极外侧幕下小脑上入路的文献,将搜索范围扩展到所有可供选择到达天幕裂孔侧方和后方区域病变的入路。在2020年之前的研究报告使用“幕下小脑上入路”、“极外侧幕下小脑上入路”、“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脑干血管畸形”、“脑干动静脉畸形”、“脑干肿瘤”、“丘脑肿瘤”、“丘脑血管畸形”、“丘脑海绵状血管瘤”、“内侧颞叶癫痫”、“内侧颞叶肿瘤”、“岩斜病变”、“岩斜肿瘤”、“岩斜脑膜瘤”等术语组合筛选,仅限于英语发表的研究。由两位作者(L.G.和D.S.)独立审查所有的标题和摘要,以评估评审的资格,在第三作者(R.T.D.)的帮助下解决差别达成共识。


ELSI入路手术时,患者取侧卧“长椅位”和半坐位。半坐位时外科医生硬膜切开可借助重力回收小脑,降低脑静脉压,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液在术区的积聚。但这种体位的主要缺点是可能发生静脉空气栓塞、术中低血压、张力性气颅以及外科医生的舒适度不够,易疲劳。侧卧位(公园长凳姿势)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空气栓塞的风险,而且外科医生也不太容易疲劳。在小脑牵拉前开放小脑延髓侧池,排出脑脊液,松弛小脑。选择半坐位或侧卧位,主要取决于外科医生和麻醉团队对手术体位的经验。

ELSI入路手术可广泛暴露天幕裂孔侧方和后方区域以及中脑被盖的外侧和后外侧区的解剖结构(图1-4)。


图1. 脑的后下观(A图)及放大图(B图)。去除小脑幕后显示中后切迹区深部结构,通过小脑上及经天幕入路到达切迹后及后外侧空间内。后切迹区位于脑干后方,与四叠体池(qc)及丘板(collicular plate,cp)相沟通,该区域部分位于小脑-中脑裂,向上至胼胝体压部后下表面,向外侧至丘脑枕(pt)及后海马旁回(pg)。松果体腺在丘板上方,通过后连合和缰联合与三脑室后边相连。中间帆池在胼胝体压部(sp)和松果体腺之间。后切迹底由内侧的小脑蚓顶(cv)和外侧的小脑半球四方小叶(quadrangular lobule,ql)构成。滑车神经(CN IV)起自内丘外侧,围绕中脑后外侧在小脑-中脑池走行。扣带回峡部、海马旁回及足位于该区域幕上外侧。脚池和环池构成切迹中部的幕上部分。


图2. 尸头标本演示左侧极外侧天幕下小脑上入路。a. 乙状窦后开颅术,骨窗约3×3cm,暴露横窦下缘、横窦-乙状窦交界处及乙状窦内侧。悬吊硬膜扩大显露。b. 向下牵开小脑四方小叶,增加小脑中脑裂的暴露,可见滑车神经和下方的小脑上动脉。TSSJ,横窦乙状窦交界;PFD,后颅窝硬膜;SS,乙状窦;CN IV,滑车神经;SCA,小脑上动脉。


图3. 内镜(a和c图)和显微镜下(b和d图)显示尸头标本后外侧切迹区解剖结构。环池构成中切迹区幕上部分,包含脉络膜前动脉、PCA、SCA及Rosenthal静脉基底部(a和b)。后外侧切迹区位于中脑后方,与四叠体池、同侧丘板相沟通(c和d)。松果体腺位于四叠板上方。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行走在外侧,伴行的脉络膜后动脉上行,在胼胝体压部和松果体之间进入中髓帆(c和d)。大脑内静脉出中髓帆,基底静脉在环池内向后汇入Galen静脉(c和d)。MPChA,脉络膜后动脉内侧段;Int.Cer.V.,大脑内静脉;V.Cer.Mes.Fiss.,小脑中脑裂静脉。


图4. 尸头标本内镜下切迹区解剖结构。a. 幕下中切迹区,牵开四方小叶显示小脑桥脑池上方,见三叉神经进入,沿神经可找到Meckel腔。上切迹区可见动眼神经在足内下进入海绵窦。b. 30°内镜观察幕上中切迹区,充分显示环池。


研究结果



ELSI入路手术的应用,包括中脑后外侧手术、颞叶后内侧病变以及中切迹间隙(岩斜区)病变切除。


中脑后外侧手术:首次使用ELSI入路进入桥脑中脑交界处切除一例血管畸形。开颅后向侧方延伸,暴露横窦和乙状窦,减少对小脑牵拉和牺牲桥静脉,从而降低缺血性或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ELSI入路最具创新性的应用可能是用于治疗复杂的轴内肿瘤,如丘脑和脑桥中脑胶质瘤。


颞叶后内侧病变手术:使用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累及海马旁回或梭状回的脑实质内病变的研究报告很少。这种入路方法是为避免造成皮质切口,从而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的风险。该区轴外肿瘤也可以通过该入路进行处理。


中切迹间隙(岩斜区)病变手术:ELSI入路是处理岩斜病变区的一个很好的选择,但尝试这种入路治疗岩斜区轴外肿瘤的医生很少。这类难治性肿瘤的理想手术入路仍存在争议。目前切除岩斜脑膜瘤(PCM)的入路有颞下入路、颞前经海绵窦入路、乙状窦后入路和经岩骨入路。与ELSI入路相比,所有替代入路都有其缺点。


ELSI入路的利弊分析:ELSI入路是一种进入中脑背外侧区的入路,可安全地用于其周围的各种病变手术。然而,对相对较新的适应证,如PCM和脑干/丘脑胶质瘤,需要与其它传统入路进行比较。由于ELSI入路避开小脑山顶的斜坡,有利于开放小脑和天幕之间的通路,从而减少对小脑的牵拉,也减少静脉牺牲的数量和与发生静脉相关的并发症。ELSI入路的缺点有:在某些情况下,存在脑脊液渗漏的风险。此外,暴露横窦和乙状窦时可能造成静脉窦血栓形成和相关并发症。半坐姿势可能导致外科医生的不适。ELSI入路以及幕下小脑上入路,具有小脑静脉性梗死的风险及灾难性后果。ELSI手术入路减少小脑上静脉牺牲的数量,可以降低这种风险。


研究结论



ELSI入路是神经外科的一种多用途手术入路,因它能够处理天幕裂孔区后、中切迹内的多个区域的病变,并沿着手术轨迹进入幕下表面,解决后颅窝的多种病变。因此,ELSI入路可直接进入位于中央的轴内结构,如胼胝体压部、丘脑枕、脑干和颞叶内侧,无需传统的经皮质入路。此外,对于颅底轴外肿瘤,如岩斜脑膜瘤,ELSI入路也是一种快速、充分的手术途径,无需广泛的颅底开放,从而避免入路相关的并发症。


image.png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