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28日发布 | 3253阅读

【中国声音】陈忠平教授团队:干扰素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改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生存

陈忠平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郭琤琤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杨群英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邓美玲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许鹏飞

北大深圳医院

蒋太鹏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蔡林波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达人收藏

高级别胶质瘤(High-grade Gliomas,HGG)预后差,多见于青壮年,对社会影响极大。目前的标准治疗包括最大程度安全切除、之后的放疗及以替莫唑胺(TMZ)为主的化疗。尽管如此,目前的长期生存状况仍然不够理想,4级胶质母细胞瘤的5年生存率仅有9.8%。特别是MGMT启动子未甲基化的这部分人群中,由于对TMZ治疗的抵抗作用使得其预后更差。


在2022年的美国神经肿瘤年会(SNO)会议上,来自中山大学的陈忠平教授团队报道了一项有关干扰素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改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生存的研究结果,引发全球学者关注。2023年1月27日,JAMA Network Open杂志(IF=13.35)发表了研究结果全文。作为近年来少有的胶质瘤大型III期临床研究,发现干扰素联合替莫唑胺治疗可以改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生存,其结果对于胶质瘤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点击或扫码查看原文

研究背景

干扰素α(IFN-α),作为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因子,是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具有免疫调节、抗增殖和抗血管生成作用。此外,研究还表明其与血脑屏障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具备部分抗肿瘤活性。我们之前的研究表明IFN-α能够显著增强TMZ对MGMT表达的胶质瘤干细胞样细胞(MGMT-GSC)的疗效,此外,TMZ与IFN联合使用时MGMT表达显著降低。我们之前纳入30例复发型HGG患者的研究表明TMZ和IFN联合治疗可能对HGG有中度活性。


基于以上结果,为探索TMZ联合IFN-α治疗新诊断的HGG患者的疗效,设计和实施了这项随机、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


研究结果

从2012年5月至2016年3月,来自全国15家中国研究中心共199例患者合格入选本研究。患者被随机分入TMZ+IFN组(n=100)或TMZ单药组(n=99)。研究结果显示,在意向治疗人群中,TMZ+IFN组和TMZ单药组的中位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26.67个月及18.83个月,达到了研究的主要终点,亚组分析显示3级胶质瘤及4级胶质瘤的TMZ+IFN组的生存时间较TMZ单药组均有所延长。作为次要终点,TMZ+IFN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表现出延长趋势,但无显著差异(TMZ+IFN组的中位PFS:14.83个月,TMZ:12.90个月),其原因可能是核磁共振中显现的放疗后的治疗性改变影响了PFS的评估终点。



更重要的是,对于MGMT非甲基化这一类对放疗化疗不敏感的患者,TMZ+IFN治疗显著改善了其总生存时间,从单药治疗TMZ的17.40个月提高到24.67个月。


研究结论

TMZ+IF-α联合治疗方案,能在可接受的药物毒性前提下,显著改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特别是在MGMT启动子未甲基化的患者的生存情况。


脑医汇-神外资讯编辑部述评



高级别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但是其治疗现状却不甚乐观,所以一直是研究者们关心的重点话题,也经历了许多尝试,可是相关的研究却频频折戟。
这项研究突出的临床意义在于其在MGMT启动子未甲基化的患者中的亚组分析结果。这类患者被认为是对TMZ治疗不敏感,预后较差。如何改善这类患者的生存,提高治疗效果,已经成为胶质瘤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本研究基于临床前研究的发现,在临床实践中证实了标准治疗中增加IFN的治疗有效性。这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牵头的全国多中心III期研究,前后历时近十年,中位随访时间长达66个月,199例的入组人数,在胶质瘤研究中也属难能可贵。研究团队长久坚持,细致认真的工作为胶质瘤治疗提供了宝贵的临床数据。在2022年SNO大会上,研究结果的公布引发了全球学者的关注,文章的发表也无疑是对中国学者工作的认可。可见只要采取科学的试验设计,加强研究管理,中国学者能够发挥中国人口基数高,病例资源丰富的优势,进行高质量的临床试验,产出高质量临床证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神经肿瘤专科的创立,也为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以此次研究结果的公布为契机,我们对今后的探索工作充满信心。相信在攻克神经肿瘤的求索之路上,未来将更多看到中国专家的身影。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忠平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郭琤琤杨群英邓美玲医生,北大深圳医院许鹏飞医生,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蒋太鹏医生,广州三九脑科医院蔡林波医生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Guo C, Yang Q, Xu P, et al. Adjuvant Temozolomide Chemotherapy With or Without Interferon Alfa Among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High-grade Glioma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 JAMA Netw Open. 2023;6(1):e2253285.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2.53285



研究团队介绍


2000年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创建神经肿瘤科,作为国内首个创办专门从事神经肿瘤领域临床及科研领域的学术团队,为中国抗癌协会、广东省抗癌协会及广州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的创始单位,学科带头人陈忠平教授在神经肿瘤领域具有丰富经验。
经过22年的不懈努力,累积了2万多例神经肿瘤个体化化疗经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治疗效果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特别是对胶质母细胞瘤5年生存率超过15%。此外在脑转移瘤、髓母细胞瘤、中枢生殖细胞肿瘤等神经肿瘤领域较常见的病种,以及疑难及少见病例,如嗅母细胞瘤、CNS 淋巴瘤、恶性脑膜瘤、恶性神经鞘瘤等的综合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团队还在国内首推“神经肿瘤多学科诊疗制度(MDT)”,为广大患者的规范化治疗树立标杆。团队主持/参与临床研究项目共38项,目前在研临床试验项目29个,研究涉及从初治到复发、从成人到儿童的多方位临床试验,部分研究取得较好结果。团队成员精诚协作,愿尽绵薄之力,推动国内神经肿瘤学科的快速高效发展。


陈忠平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创科主任,胶质瘤单病种首席专家

中国名医百强榜“脑胶质瘤手术Top 10医生”

王忠诚神经外科医师奖(2006年学术奖)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一、二、五届)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广东省/广州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

广东省神经外科学会第七、届八副主任委员

《Glioma》主编


郭琤琤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神经外科/神经肿瘤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从事神经肿瘤药物治疗,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神经系统肿瘤专家委员会秘书兼常委、广东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青年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抗癌协会神经外科学会神经肿瘤学组秘书兼常委、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青年委员会常委


杨群英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神经肿瘤科主诊教授,胶质瘤单病种专家组核心成员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科室副主任(挂职)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