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12日发布 | 1712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卒中美谈】稳定支撑 精准释放|Pipeline™ Flex联合Navien™治疗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

魏亮

上海市东方医院



病例信息

患者信息

患者女,年龄24岁。

症状:间断性头晕半月余;无其他。

头颅CTA:左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初步诊断:左侧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


造影及诊断

MRI检查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动脉瘤未破裂。


造影诊断:左侧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

左右滑动切换图片


病变部位造影:



治疗策略

术前难点分析

1、左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较大,最大直径约9.87mm,瘤颈较宽,约9.78mm,大型动脉瘤单纯囊内栓塞的复发率较高。


2、需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载瘤动脉动脉梭形扩张,且直径较大,考虑动脉夹层,病变部位长,累及M1-3段,支架微导管可能存在到位困难的情况;同时瘤颈较宽,普通支架存在疝入动脉瘤内的风险;如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可能需要反复调整支架形态,手术时间较长,诱发血管痉挛或急性血栓形成的概率增加。


3、动脉瘤瘤颈较宽,弹簧圈也可能疝入载瘤动脉,导致异位栓塞。


4、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迂曲程度比较严重,对通路建立及通路稳定性要求较高。


手术方案

1. 颅内大动脉瘤瘤颈较宽,往往需要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才能达到一定治疗效果,且复发率较高。


2. 近年来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以Pipeline为首的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问世,使得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迈上了新台阶,将治疗理念从囊内栓塞转向了载瘤动脉重建。


拟行:密网支架血管重建+弹簧圈栓塞术。


术中弹簧圈型号

  • QC-10-30-3D

  • QC-8-30-3D

  • QC-7-30-3D

  • QC-7-30-HELIX

  • QC-6-20-HELIX

  • QC-5-15-HELIX

  • APB-5-20-HX-SS


手术过程

1、右侧股动脉穿刺,使用6F-90cm动脉长鞘,配合5F 125 Navien™ 颅内支撑导管上高,增加系统的稳定性。


2、采用同轴技术,微导丝引导下将支架微导管Marksman™5F 125 Navien™ 颅内支撑导管跨越瘤颈上高到位。



微导丝引导Marksman™超选至大脑中动脉,微导丝跨过瘤颈继续上高


微导丝上高至大脑中动脉M3,提供充足支撑,Marksman™随行顺利跨过瘤颈,上高至M3



5F 125 Navien™ 颅内支撑导管顺过跨过海绵窦迂曲段,上高至大脑中,并跨过瘤颈上高至M2


3、左侧股动脉穿刺,5F导引导管上高至左侧颈内动脉C1段,微导丝引导Echelon™ 10微导管头端超选入动脉瘤瘤腔内,依次填入部分弹簧圈。先行填入几枚弹簧圈有助于在Pipeline™ Flex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释放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保持Echelon™ 10微导管头端的稳定性,减少栓塞微导管移位。


4、经Marksman™ 微导管输送Pipeline™ Flex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375-35,准确输送到位后,开始释放Pipeline™ Flex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5、使用推拉结合方法继续缓慢释放Pipeline™ Flex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确保支架远端和中动脉贴壁良好,再向前推挤支架使可见中间导管自动向近段移位,间断予以释放中间导管张力后,再使用前诉方法释放支架,确保支架与载瘤动脉良好贴壁。


6、支架释放至覆盖瘤颈约1/2处,继续经Echelon™ 10微导管填入多枚弹簧圈,给予支架充足的支撑力后,继续使用推拉技术释放支架,最后支架近段着陆于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




7、动脉瘤内继续填入弹簧圈将动脉瘤致密填塞,正位造影观察大脑中动脉血流通畅。




8、正侧位造影,血流通畅,遂撤出系统,手术结束。






术后造影


术后多个角度观察,支架完全打开,贴壁良好。





总结讨论


1. 大型或巨大形动脉瘤,尤其梭形宽颈动脉瘤单纯弹簧圈栓塞后复发率较高;Pipeline™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治疗可大大减少动脉瘤的复发;由于瘤颈较宽,可先进行瘤内部分栓塞,通过弹簧圈的填塞为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提供一定的支撑,防止其在瘤腔内摆动,从而起到更好的血流导向作用,同时可降低密网支架释放过程中疝入动脉瘤的概率。

2. 支架释放时需注意头端的贴壁释放,尽量选择血管较为平缓位置缓慢释放,推拉过程中注意支架放置情况,在覆盖瘤颈口位置时注意支架与弹簧圈相对位置关系,稳定后再逐步释放完全。

3. 支架完全释放后,观察打开及贴壁良好,再逐步致密填塞动脉瘤,通过进一步填塞弹簧圈降低破裂风险。

4.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血管迂曲,5F 125 Navien™ 颅内支撑导管可以顺利通过颈内迂曲段,并跨过瘤颈上高至大脑中动脉M2,为Pipeline™ Flex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顺利上高和释放提供了稳定通路和充足的支撑。

术者简介




魏亮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外科,医学博士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上海市医学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卒中专业委员出血性卒中规范化治疗小组成员

擅长各种脑血管病的介入和手术治疗;烟雾病及颅内闭塞性血管病的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等


特别说明:本信息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读和参考,不构成对任何诊疗方式的推荐。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